本文介绍了暂估应付款对账的两种模式:单据对账和报表对账,均可通过智能会计平台设置。主要讲解了报表对账的详细步骤,包括暂估记账调差模式和入库勾稽汇总表的取数逻辑。对账时,需检查业务系统数据与报表是否一致,并处理可能的差异。同时,提供了当业务系统上期期末余额与本期期初余额不符时的排查方法,旨在帮助用户高效完成对账工作。
调差模式下,暂估应付款对账有单据对账和报表对账两种模式, 两者均可以通过智能会计平台的对账方案进行设置。
业务单据对账是通过对生成“暂估应付款”科目凭证的单据与总账进行核对,业务报表对账则是通过入库勾稽汇总表进行对账。业务单据对账比较容易理解,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暂估应付款业务报表对账。但这两种对账方式也不是独立应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两者兼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暂估应付款款记账调差模式和入库勾稽汇总表的取数逻辑。
1、应付暂估记账调差模式
采购入库单记暂估入库凭证,收到发票时下推业务应付单或者财务应付单记应付账款凭证,两者之间的差异生成的成本调整单再调整原材料和暂估应付款科目。
(1)采购入库单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2)业务应付单/财务应付单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贷:应付账款
(3)成本调整单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2、入库勾稽汇总表
统计各会计期间的期末未勾稽数量及金额,并支持与总账进行应付暂估的对账。字段说明:
2.1 已全部勾稽不统计:当期期末未勾稽数量为零的采购入库单不统计
2.2 应付已关闭不统计:历史期间的“应付已关闭状态”为“已关闭”的采购入库单不统计
2.3 期初未勾稽-数量: 取查询期间第一天之前未下推完标准应付单的期初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明细分录 行未勾稽基本单位数量之和
2.4 期初未勾稽-金额:取查询期间第一天之前未下推完标准应付单的期初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明细分录 行未勾稽金额之和,未勾稽金额=“期初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总成本(本位币)+以前期已生成的入库成本调整金额- 已勾稽标准应付单及费用应付单金额之和
2.5 收入-数量:取单据日期在查询期间范围内的新增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的基本单位数量
2.6 收入-金额:取单据日期在查询期间范围内的新增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的总成本本位币金额与勾稽产生的入库成本调整单金额 之和
2.7 本期勾稽-数量:取单据日期在查询期间范围内期初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下推标准应付单的基本单位 数量之和
2.8 本期勾稽-金额:取单据日期在查询期间范围内的期初采购入库单、采购入库单、采购退料单下推标准应付单及分摊费 用应付单的金额之和(关联勾稽日志获取金额)
3、对账步骤
3.1 设置对账方案
3.2 通过业务报表对账进行对账
3.3 当出现本期增加或者本期减少不平时,进行下列的检查:
3.31 核对业务系统金额与入库勾稽汇总表的收入和本期勾稽金额进行比较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考虑智能会计平台取数、 节点3.1中“应付已关闭不统计”与入库勾稽汇总表中的“应付已关闭不统计”是否同时勾选或者未勾选,此处需要保持一致。
3.32 当本期增加-业务系统与入库勾稽汇总表收入-金额一致,通过核算查询导出当期的标准采购入库、标准采购退料、入库成本调整单,按照物料进行分组汇总金额后与入库勾稽汇总表进行比对,找出差异物料进一步核对。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手工新增的入库成本调整单生成凭证(入库勾稽汇总表不包含手工新增的调整单)、已勾稽但是没有产生成本调整单
3.33 当本期减少-业务系统与入库勾稽汇总表本期勾稽-金额一致,可通过应付单列表导出当期核算组织下所有结算组织的应付单,同时要排除当期未计入成本的费用应付单,同样按照物料汇总金额后再与入库勾稽汇总表进行对比,找出差异物料进一步核对。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费用应付单未进行分配但是生成了凭证,入库单下推应付单未产生勾稽日志。
之所以要按照物料汇总,是为了缩小差异范围才能节省核对时间,当然我们查找的思路可以是从金额大的着手、从供应商到物料逐步分析。
以上就是暂估应付款大致的对账思路,其实只要明白了凭证生成来源、业务系统数据来源,按照上面的方式是能够快速的找到对账差异的。希望对大家对账工作有所帮助,后续也会在此贴下,更新此种对账情况下的一些案例。
【应付暂估对账的其他差异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