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自持园区怎么玩?
如今,随着产业用地竞争日趋激烈,地产商原有的园区分割销售和规模化高周转模式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自持成了产业地产的主旋律。
但话说回来,自持是个非常复杂的事儿。一方面,开发的物业不能卖,资金链重度承压;另一方面,从现在的时点看,产业地产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状态也未可知,万一再来一次新冠这样的「黑天鹅」,项目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因此,在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算好收益账,积小流以成江海,是产业地产自持物业的必修课。
联合拿地降低风险
在经济衰退、政策趋紧、市场存在潜在风险的现实下,拿地的容错空间变窄,除了国企、央企之外,大多数民营地产商都已经偃旗息鼓。
然而,所有地产商都知道,拿地可能会死,但不拿地一定会死。当土地全部自持时,100%权益拿地风险系数很高。因此,很多地产商开始抱团取暖,联合拿地。心想几家分摊,少占点股,先让员工有事情做,同时控制风险,哪怕项目亏损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联合拿地有几个显著的好处,其一是降低拿地成本,撬动规模优势,增加拿地成功的概率;二是把竞争转为合作,开发商专注建设和运营,资源方负责产业导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三是通过与有资源的企业合作,降低投资风险,减缓去化压力。
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地产商+地产商」的组合最常见,因为企业合作往往会采取强强联合的策略,地产商经营逻辑相似,而且彼此知根知底,属于「门当户对」;其二,央企、国企也是最受合作伙伴青睐的对象,它们融资成本低、政商优势明显,能帮地产商迅速拿地;第三是一些科技企业、实体企业,它们是政府的座上宾,和他们一起拿地更容易获取地方政府的信任。
转让经营权回笼资金
自持项目,最大的痛点是前期的巨额投入,土地款加上建安成本,按照目前行业8%左右的租金回报率,十年回本已是不易,期间的资金沉淀压力可想而知。况且,项目完工并不代表一劳永逸,配套完善、氛围提升、运营服务等仍需追加投入,赚钱更是遥遥无期。
因此,在持有物业无法销售的前提下,通过释放土地或经营权来换取短期现金流,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比如,拿地之后,可以在土地摘牌价的基础上适度溢价入股的形式进行项目招商,根据政府规划,就特定项目与资源合作者组建项目公司,将项目用地在摘牌价的基础上适度溢价入股,由资源合作者投入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并运营。资产方将从两方面盈利,一是项目运营获取股权收益;二是通过项目运营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区土地总体价值。
此外,资产方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代为招商和运营,合作模式有两种,一是运营公司代为招商,资产方收取租金,付给运营公司运营服务费;二是打包出租给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招商,同时提供运营服务,收取租金和运营服务费。
租金覆盖运营成本和贷款利息
通常来说,租金会有一个自然增长率,同理,银行利息也多是复利计算。
但在最近两年,随着土地调控的深入以及园区市场趋于饱和,租金上涨的预期被打破,而融资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此消彼长间,园区的生存环境已是十分堪忧。因此,对资产方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迅速实现盈利(至少要覆盖运营成本和利息支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园区需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在提高收入方面,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基于手头的资源,制定园区未来五到十年的规划,以产业集聚为核心诉求招商,而非以租赁为第一目的;二是要提高园区的产品力,在建筑设计、建筑选材、景观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根据选定产业的诉求打造载体空间、层高、载重等,当然代价可能是更高的建安成本;三是打造基于企业需求的产业配套,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升园区的溢价能力;四是提升招商人员的招商能力与产业认识水平,应用招商工具,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模式;五是在营销上发力,通过多渠道传播,拔高园区层次、提升品牌影响力。
节省成本方面,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降低资金的获取成本,要达成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拓宽融资渠道,但更多还是取决于资产方的自身实力,如果资产方实力不济,又没有政府背书,则很难获取到低成本的资金;二是降低工程成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成本计划对成本费用实施控制;三是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包括团队成本、营销策划费用、招商代理佣金、行政办公费用等。
通过运营服务实现资产升值
早年,园区的硬逻辑是靠地产开发赚钱,运营只是勾地的噱头。但当园区100%自持时,这个逻辑就被打破了。一般来说,一个纯自持的项目,租金收入能覆盖日常支出已是非常不易,甚至可以说到了项目经营的「天花板」。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想赚钱,单凭租赁肯定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就是靠持续经营,去赚产业成长的钱。
这里的收入主要包含两块,一是赚企业服务的钱,包括为企业提供物业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智慧园区服务、政策申报服务等,在丰富园区服务功能的同时,赚取不菲的收益;二是通过产业投资、物业/服务作价入股等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资本服务,以此以此获取股权基础收益和资本运营的超值收益。但缺点是投资风险较大,很容易亏钱,对园区的募资能力、投资眼光以及投后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当然,想赚运营的钱,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运营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在发展中逐渐探寻盈利模式。刚开始几年,运营就是烧钱,几乎无法盈利。如果短期内太刻意追求利润,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拖累园区主业的发展。
政府补贴与地方财税分享收益
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在与政府的合作中,财税利益往往会成为政企双方博弈的关键点位。
站在园区的角度,政府主导的园区核心在于获取循环收益(主要为税收),企业主导的园区关键在于获取中间收益(租金收入),但对于重资产运营、社会贡献大的园区开发建设而言,开发商应在获取中间收益的同时,分享政府循环收益,以保证园区的持续开发与运营。
具体来说,园区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快速集聚资源,要求企业在园区注册纳税,并以优惠政策吸引部分企业虚拟入驻。同时与政府商谈,获取政府补贴以及获取税收返政策,以支持园区持续开发建设。这笔收入可能短期内并不明显,但随着园区的不断成熟,入园企业能级越来越高,按照协议所返回的税收将成几何级的增长,且这部分利润是稳定且长期的。
资产证券化,实现园区资产的可持续运营
任何重资产运营项目都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退出路径。对于资本方来说,当一个园区项目运作相对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利用金融工具退出,从而实现资产的可持续运营。
当园区物业运营成熟后,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包括ABS、REITs等)方式快速回笼资金,并将其用于新的园区开发建设中。一方面降低企业负债率、增强园区的再投资能力;同时,资本方也能通过基金分红获取物业的长期收益,实现从拿地、开发、招商、运营到退出的资本闭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园区在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odW4e-bq0M7hV72ksK2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