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做底稿之应交税费:增值税明细表怎么填?各种税费怎么测算?原创
金蝶云社区-审计小哥身份
审计小哥
11人赞赏了该文章 42188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0年06月02日 14:15:14

 

有小朋友叫我讲讲应交税费、薪酬、成本、收入等一大堆,都会讲的,视频也会出。写讲义、编案例、录视频,需要挺多时间的,只能加班加点更新啦。

 

这节就讲讲应交税费底稿吧,包括审定表、明细表、各种测算表。所得税测算除外,这个留到所得税费用那节讲。

 

应交税费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有这几样:增值税申报表、所得税申报表、完税证明。

 

 

应交税费最难的就是增值税明细表,很多小伙伴问我怎么做。

 

既然这么难,咱们就先讲讲增值税明细表。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明细表

 

首先看科目余额表,见下图


image.png


“应交增值税”是“应交税费”的二级科目,进项、销项是应交增值税下面的三级科目。

 

应交税费中,除了增值税之外,借方发生额一般是本期已交,贷方是本期计提。而应交增值税的借方不是已交,贷方也不是应交,因为它的下面还有三级科目。

 

进项可以抵扣,应交增值税=销项 - 进项,本期已交则在“未交增值税”这个三级科目反映。所以应交增值税的借方合计数不是已交,贷方合计数也不是本期应交。

 

实务中,对于应交增值税的三级科目,有些企业全部结转到“未交增值税”中,进项和销项期初、期末余额为0,只有发生额。有些企业则将三级科目做为辅助项,期初期末不纳入最终的计算,只将发生额汇总到“应交增值税”二级科目中。上图的做法是第二种做法,在这种做法下,进项和销项的余额会越来越大,直到永远,所以,有时候看到销项税期末余额几个亿的,也不要奇怪,那只是个余额,不参与计算的,不影响报表,只有发生额影响报表。

 

 

由于以上原因,增值税的明细表比所有科目的明细表都要特殊,如下图


image.png

 

 

为了让截图清晰点,我隐藏了中间的几个月。

 

很多人拿到这张表就蒙了,不知道怎么填写。

 

下面先详细讲解表中的各个公式的含义。

 

1、转出多交增值税(也就是第11行):

 

如下图公式,=IF(B8+B9+B10-B12-B13-B15-B16+B7<=0,B14,IF(B14>B8+B9+B10-B12-B13-B15-B16+B7,B14-(B8+B9+B10-B12-B13-B15-B16+B7),0))


 

 

image.png


B7、B8、B9、B10,都与“销项”有相同的性质,暂时称它们为广义的“销项”,B12、B13、B15、B16都与“进项”有相同的性质,暂时称它们为“进项”。B8+B9+B10-B12-B13-B15-B16+B7这个式子表示“销项”减去“进项”,我们把它暂且称为“应交”。

 

“IF(B8+B9+B10-B12-B13-B15-B16+B7<=0,B14”的意思是,如果“应交”小于零,说明进项足以覆盖销项,不用交税,B14是已经交的税,那么已交的就全部是多交的。

 

“IF(B14>B8+B9+B10-B12-B13-B15-B16+B7,B14-(B8+B9+B10-B12-B13-B15-B16+B7),0)” 这后半段表示的是:如果“已交”大于“应交”,那么多交比分就是“已交”减去“应交”,否则的话,就是“已交”小于“应交”,就是没交够,就没有多交,那么多交就是0。

 

这一项到底有啥用呢?就是告诉你,有哪几个月是多交税了。

 

 

2、转出未交增值税(第17行):

 

=IF(B8+B9+B10-B12-B13-B15-B16+B7>B14,B8+B9+B10-B12-B13-B15-B16+B7-B14,0)

 

这个公式刚好跟“转持多交增值税”的相反,一个是多交了,一个是没交够,也就是“应交”大于“已交”的部分,就是未交的。

 

这个公式有啥用?就是告诉你有哪几个月没交够税。

 

 

3、期末未抵扣数(第18行):

 

=IF(B8+B9+B10-B12-B13-B15-B16+B7<0,B8+B9+B10-B12-B13-B15-B16+B7,0)

 

这个公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如果“应交”小于0,就是“应交”。

 

这个公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进项大于销项的部分,即可以留到下期抵扣的部分。

 

 

 

4、本期转入数(第22行):

 

=B8+B9+B10-B12-B15-B16-B13-B19

 

这个公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销项”减“进项”,也就是“应交”,也可以理解为增值税的“应计提”金额,也就是增值税的真正的贷方发生额。而第23行的“本期已交数”可以理解为增值税真正的借方发生额。21到24行表示的是“期初+本期应交-本期已交=期末”。

 

 

公式讲完了,下面我们就讲讲要怎么填数。

 

因为这张表是按月来填的,所以我们要从序时账中取数。


image.png

 


把进项税的借方透视出来,填到底稿下面对应的地方:

 

 

 

然后再把销项的贷方透视出来,填到销项那里。

 

 

image.png


因为这个项目未涉及进项转出,也未涉及免税、退税等,填完这两个之后,检查一下期末余额跟科目余额应交增值税的期末余额是否相等。

 

检查相等之后,再核对销项税、进项税等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的数是否一致。

 

 

有些事务所的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不是按月填的,而是按照一年的汇总数填,如下图


 

 

image.png


如果底稿是这个模式,就不用透视了,直接用科目余额表的数来填就行,逻辑是一样的。

 

 

总之,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的逻辑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 销项+进项转出-进项-减免税款,因为表中的公式已经设置好了,我们只要把销项、进项、进项转出、减免税款填好,结果就出来了。

 

 

(二)销项税测算

 

销项税=收入× 税率,所以测算销项只需找到各类收入的金额和对应的税率即可,用总数跟账上的销项税去核对,差额不大就行。什么样的情况叫不大?一般下几万块都不算大。


 

image.png


本例中,差额只有零点几。

 

 

如果测算差额特别大的话,主要有哪些情况呢?

 

一是,当期销售了大量的固定资产,二是视同销售,三是有免税收入。

 

我们拿到增值税申报表的时候,申报表的收入金额与账上的收入金额有时候不一致,也可能是固定资产的销售、视同销售等。

 

 

(三)进项测算

 

有些事务所有进项测算底稿,用原材料采购的借方发生额乘以税率,但是差额会很大。因为除了购买材料、固定资产之外,服务费也开专票,这就难找差异了。还有就是有些存货是暂估的,暂估没有把进项估进来,进项的差额就很难找。

 

因此,进项税一般都不测算,很多事务所的都没有进项测算底稿。

 

 

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这三个税种的计税基础是本期应交的(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适应税率。

 

营业税已经没了,消费税一般企业也不会有,只剩增值税了。

 

本期应交的增值税去哪里取数呢?

 

就是前面做的增值税明细表中的“本期转入”,就是下面那个数。


image.png


然后把这个数填到测算表中


 

image.png



至于税率,城市的城建税是7%,县城是5%,村里是1%;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分别是3%和2%,这两个无论在哪儿都一样。

 

测算差额不大。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不在这章讲,后面会出两章,一章讲当期所得税,一章讲递延所得税。

 

 

四、其他小税种

房产企业有土地增值税,主要也是测算,小哥没做过这个,再加上当年考税法的时候,也没算对,就不在这里胡说了。想了解土地增值税测算的,多做几题注会税法的题目就行。实务中,那些房产企业也会请税务师事务所对土地增值税出专项报告,收费也不错。

 

至于其他税种,也主要是测算,测算过程跟税法考试的时候计算题是一样的,没啥难度。

 

五、应交税费明细表

应交税费明细表大概就像这样子。


image.png


除了增值税之外,本期计提填科目余额表的贷方发生额,本期已交填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是公式,=期初+本期计提-本期已交,填好前面三个,期末数就出来了。

 

至于增值税,本期计提不能填科目余额表的贷方发生额,本期已交也不能填借方发生额。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那本期计提应该填哪个数呢?就是前面讲的增值税明细表中的第22行“本期转入”,本期已交则填第23行“本期已交”

 

很简单吧?很简单。

既然简单,为何要讲?因为有很多刚到事务所的审计小朋友,啥都不会,我尽量讲得详细,让他们也能学会。

 

最后,明细表的合计数要和未审报表数要核对一致。

六、应交税费审定表

先看下审定表的样子。


image.png


审定表的未审数,要链接到明细表的期末数,不要手动粘贴,要不然后面有改动,你还得改动审定表。小编的原则是,能做成链接的,最好都做成链接,这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方式。

 

审定表干嘛用的?

 

其一,审定表是明细表的再次简化,因为它只有期末数和期初数,比较简洁。其二,审定表格式跟附注差不多,可以用来填附注。其三,它有调整项,能体现调整过程。其四,它的审定数要和TB的审定数一致,用来核对底稿和TB的数据,如果底稿和TB对不上,就乌龙了。

 

有些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重分类调整,什么是账项调整。重分类调整就是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有负数,要对负数进行重分类,也就是把负数调整成正数,因为资产负债表科目除了未分配利润之外,不准有负数。重分类调整,是调表不调帐,也就是说,它只在资产负债表中改动,不调整科目余额表、序时账;我们之前说过,未审报表跟科目余额表之间的差异,就是重分类调整,在这里再次得到验证。账项调整就是除了重分类调整之外的调整,换句话说,账项调整,就是企业做账做错了,我们对它进行改正。

 

 

七、审计调整

应交税费科目涉及到的审计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增值税的进项比销项大,期末余额出现负数,这个要进行重分类,把它调整到“其他流动资产”。有些企业在生成未审报表的时候,自动对它进行调整了,有些企业没有这功能。当企业没有重分类调整的时候,我们就帮他们进行重分类调整。

 

有些小朋友一看到负数就眼睛一亮,马上做笔调整分录,刷了这么久的底稿,终于逮着一笔需要调整的了,很是开心。因为做审计的,审了那么久,一笔调整也没有,显示不出专业能力。

 

其实,除了增值税出现负数是正常的之外,其他税费出现负数都不正常,

 

当出现负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重分类,而是考虑它们出现负数是否合理。

 

比如所得税、城建税出现负数,多半不合理,企业肯定是想着少交点税,谁会提前交税啊,不符合常识。这时候,就要考虑企业是否计提充足,多半是企业没有计提,就直接交税了,这才出现负数。所以,当出现负数的时候,首先测算一下它是否计提充分。

 

这就到了审计调整的第二个方面,测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调整。

 

当我们对各项税费的测算数与实际数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就找原因,如果是企业没有计提充分,那么就按照测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进行调整。比如城建税,测算数是100万,账上的贷方是50万,原因是企业没有计提充分,那么就做这样一笔分录:

 

借:税金及附加 50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50

 

这是测算差异比较大的,需要调整。测算差异小的,比如几千块、万把块,低于明显微小错报的,就不要调整了。小编的原则是,能不调整就不调整,因为一旦调整损益,就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一个影响是,企业一般会把审计调整做到下一年,那么下年审计的时候还得考虑它,如果企业没有做到账上,就涉及到滚调了,做TB的时候最讨厌遇到滚调了。所以说,对于那些小金额的,尽量不调。小编在实务中,经常看到有人调那些几百块的,难怪天天加班,多花点时间到关键领域不行吗?跟那几百块钱较什么劲。

 

总之,应交税费科目主要有两种调整,一种是增值税的负数重分类,另一种是测算差异。对于测算差异,大的就调,小的不调。

 

 

 

八、附注

咱们先来看看上市公司的附注披露格式。


image.png



没错,就是披露期末数、期初数,这是最简单的附注了,根据审定表就能做出来。

 

讲到披露,就讲完了。

 

如果看文字看不懂,那就看视频吧。小编录制了视频,放在百度网盘,同时在B站上更新。文章中的底稿、科目余额表、序时账,也会放到网盘,大家可以下载来实操一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S77uz9WcgjJx4H3NvxXcw

提取码:ne96


—END—


赞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