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活动与增值税:
制造型企业的经营循环:
筹集资金->雇佣员工、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财务成果->利润分配
服务型企业的经营循环:
筹集资金->服务过程->财务成果->利润分配
商业型企业的经营循环:
筹集资金->采购商品->销售商品->财务成果->利润分配
在途物资:
已经将货物资金付给供应商,但尚未收到的材料或物资。
增值税计算公式:
销项金额-进项金额=增值金额
进项税额=进项金额*税率
销项税额=销项金额*税率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增值税的时间差:
对于加工型企业:生产周期+销售周期+收款周期
增值税本身不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但由于它对不同时点的影响,会造成企业较大的资金压力。
采购活动核算:
根据时点的不同,会运用到两个账户:
在途物资:
定义:还没进入仓库,但是所有权已经属于企业的物资。
借方:购入材料物资的买价和采购费用。
贷方:验收入库按实际采购成本转入"原材料"账户借方的数额。
期末借方余额: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材料。
原材料:
定义:反映已经验收入库的各项材料的数额。
借方:已验收入库的各种材料数额。
贷方:材料发出、减少的数额。
期末借方余额: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原材料的价值:不含税货款+运费+消费税等(不含增值税)。
在途物资往往对应的是为原材料本身提供了资金的来源。原材料往往是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
1、企业内部资源提供
2、企业外部提供:
企业的供应商提供:
应付账款:
借方:应付给供应单位的购货款。
贷方:已偿还的购货款。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偿还的应付给供应单位的购货款。
应付票据:
借方: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数额。
贷方:支付到期商业汇票及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的数额。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数额。
生产成本构成:
生产活动流程:
材料采购->原材料->在产品(生产成本)->产成品(库存商品)-(销售)->主营业务成本
获得产品的代价:
生产环节的代价
非生产环节的代价
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和材料的对比:
直接人工和材料:
很容易识别
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直接代价
可以直接对应到每一个产品
制造费用:
不容易识别
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代价
不能直接对应到每个产品,需要通过分配的方式分配到生产的产品上面
生产成本:
定义:
只有在生产环节发生的代价,我们才称之为成本。
在财务会计中,生产成本代表的是没有完工的产品价值。
借方:当期发生的耗用的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福利费及从"制造费用"账户转入的制造费用。
贷方:转出的已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
期末借方余额: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在产品费用。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成本发生额(材料费用、工人工资、福利费、其他费用等)-月末在产品成本
制造费用:
定义: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借方:当期发生的各种制造费用。
贷方:月末转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
期末无余额。
库存商品:
借方:已验收入库的产品的实际成本。
贷方:发出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期末借方余额:期末库存产品的生产成本。
注意:企业的会计记录越详细,就越有用。
制造费用:
种类:
1、间接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助于商品形成或便于生产的进行,但不构成商品实体的各种材料。比如:燃料、修理用备件等。
2、间接人工:修理、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工资。
3、折旧与摊销
4、低值易耗品
5、其他支出:水电费、差旅费、运输费、办公费等。
累计折旧:
定义:针对固定资产的损耗,作为资金来源方提供给生产或者是非生产环节时,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我们用累计折旧来反映。
固定资产只反映买的时候花的代价,累计折旧反映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损耗。
累计折旧只反映固定资产的贷方。固定资产作为资金来源提供来源方,通过累计折旧来体现。
销售活动核算:
销售活动流程:
订单->发货->确认收入(涉及相关税金、成本结转的问题)->收款
涉及款项:
销售款(不含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
增值税税金(销项税额)
销售费用
税金及附加(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税金及附加费)
涉及账户:
1、主营业务收入:
借方:收入的减少及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贷方的数额。
贷方:销售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
期末无余额。
2、主营业务成本:
借方:当期销售产品结转的生产成本。
贷方: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
期末无余额。
3、税金及附加:
借方:当期应由销售收入中扣减的税金及附加。
贷方: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的数额。
期末无余额。
4、营业费用:
借方:当期发生或支付的销售费用。
贷方: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的数额。
期末无余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