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的勤奋,是一种低质量的勤奋。明明集中精神两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半夜;明明抛到群里很快能解决的事情非不主动去沟通,要自己瞎琢磨。PS:不要问我明明是谁!
这样的做法不是勤奋, 而是想要偷懒却又想被人夸赞勤奋。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不知沸腾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你一定也有发现,当你还租着单间挤着地铁去上班时,另一些你同龄的佼佼者早已买房买车,过上了你梦想中的生活。
是因为他们比你工作更勤奋、更拼命吗?
不全是,他们除了拼命干之外,还多了一个必要条件,深度思考。
从小到大我的成绩就不好,
所以总比别人更努力,花更多的时间。
别人学我在学,别人玩我也在学,
可结果呢?
成绩几乎是原地踏步,甚至偶尔还会下滑。
以至于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比人笨。
每次考试完,
我都习惯性的花大量时间,
把错题一字不差地抄写到一个本子上,
以便后期统一复习(可抄下来却从没看过),
所以基本没时间来分析和拆解错题的原因,
以至于下次考试出现同类题时我依然做不对。
反观身边从不抄题的同桌,
成绩却越来越好。
后来我才渐渐发现,
他不过是把我拿来抄题的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
比如:深入分析这道题为什么会错,思考其他的解题方法。
我每次花了时间整理错题,
可我并没有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
并没有真正的去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
把时间更多的花在了一些没效果又无意义的抄抄抄上。
2
我身边一个朋友,是干新媒体的。
她每天都在写文章,写呀写呀写,
似乎永远写不完的样子。
有一次我问她:“也没见你发几篇啊,有这么多东西要写吗?”
她回答:“领导不满意,推了重写,改几遍下来,就相当于多了好几篇的量。”
我又问:“他为什么不满意呢?”
她很郁闷:“领导只凭感觉说我写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说清楚到底哪里不对。”
我很纳闷:“你动笔之前可以先花点时间沟通呀。”
她疲惫地说:“哪有时间沟通,事情又这么多,马上开始写都不一定写得完呢!”
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PM一句话提了需求。
你什么都不问,加班加点的埋头干,
快速做完后,你拿给PM审核,被无情打回,
因为你做的,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其实,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沟通,
真正的理解领导的需求后,
再投入工作,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有人每个周末都夹着本书去图书馆,
书看了三页,却刷了3小时朋友圈。
有人每天晚上加班都加到很晚,
但其实白天都在和同事聊天。
有人去健身房4个小时,但3个小时都在闲扯。
用罗振宇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辛苦干活的背影,但在正面,其实他们在玩手机,而不是在看书。”
知识爆发的时代,大家都越加努力,
但有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可悲的是,他们还被自己的这种表象感动到了。
不走心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力。就像《后会无期》里的那一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是道理无用,是你无用。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呢?
01.保持专注,自己动脑,形成自己的想法。
刻意练习,对于任何事情,先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去上网查查类似或相关的情况,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同,你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02.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锻炼自己的思维。
我们可以按照《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所讲的结构化思考原理来加强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层次分明、更加严谨有条理。
结构化思考的主要方法: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就是先表达出自己的结论。
以上统下:就是要有一个有中心的主题句支撑自己的结论。
归类分组:就是分总、总分、总分总的分类表达。
逻辑递进:要求我们按照逻辑顺序把每一组的思想组织起来。
03.从现象思考本质。
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眼界、信念都是在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各种选择中一步步建立的。
只有从小天地走出来,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有人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04.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接受不同的观点,深入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开始便已成功一大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慢慢,你会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改变。
转自知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