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天,不仅适用于高新口径“企业科技人员”占比计算,也适用于“人员人工费用”列支原创
金蝶云社区-云社区用户39qc6969身份
云社区用户39qc6969
2人赞赏了该文章 12037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0年04月06日 13:36:53

      很多纳税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的“企业科技人员”及“人员人工费用”两个统计口径有误解,认为只有计算“企业科技人员”占比时,对“企业科技人员”认定标准有累计工作时间183天的要求;在计算“研究开发支出”时,对列支“人员人工费用”的人员没有累计工作时间183天的要求,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文)规定:
      “ 企业科技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
     文件清晰地定义了哪些人员属于“企业科技人员”:累计工作时间183天以上,否则,不属于企业科技人员。
而195号文对高新口径的“研究开发费用”中的“人员人工费用”规定如下:

      “包括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科技人员的劳务费用。”

      根据规定,可以列支“人员人工费用”的只有两类:“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薪金支出、外聘科技人员的劳务费发票。而“企业科技人员”,必须满足累计工作时间满183天!

据此可以明确:

1、计算科技人员占比时,无论是企业在职员工,还是外聘人员,必须累计工作时间满183天的要求;

2、计算研究开发费用中的“人员人工费用”时,如果是企业职工,必须满足当年度累计工作时间满183天的要求;外聘人员,没有时间的要求,但必须凭劳务发票列支。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高新口径的“企业科技人员”和“人员人工费用”的规定相当苛刻。


但是,这合理么?

举个例子:A企业为了突击研发某项技术,2019年1月招募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经过15个月的艰苦付出与巨大的资金投入,2020年3月,该企业终于突破了技术壁垒,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然后,团队中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了取得更高的突破,跳槽去了其他企业。

这批跳槽的人才,2020年在A企业累计工作时间不足183天,在计算高企科技人员时,被剔除;企业为这些离职的高精尖的科技人员的支出,不能被认定为企业高新研发支出!

这合理么?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