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ess44
转载自中国会计视野论坛
链接:http://bbs.esnai.com/thread-5094224-1-1.html
从14年毕业到今天,走过专业阶段,也完成了当初自己在踏入审计行当时所定下的规划。而一朝一夕过去,对于怎么复习,有一些思考和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趁着这个年报前夕,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前的计划
这几乎是每年报完名,拿到教材、下载好课件后的第一件事,坐在自习室花上半个小时,思考今年报考的这几门难度怎样,预估需要的复习轮数、每一轮所使用的复习内容、方法与时间。自己的习惯,一般都会做三轮复习的规划,第一轮看书看课件,第二轮看书做题(对于会计、税法、财管这些非记忆类的科目,第一轮的过程中会通过完成每个章节的客观题巩固一下,第二轮专注于后面的计算题),而第三轮主要专注于错题以及真题模拟题。做计划的同时会根据章节难度、课件数量以及一天能够完成的任务量,再加上预留以防工作上的变化的机动时间,计算出每一轮完成的时间节点。当把所有这些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心里都会觉得热血满满,对接下来几个月的复习充满信心。
日程的跟踪
做完计划之后,便是执行。而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每天到自习室坐下来,首先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好当天要完成的任务,无论是看完几个课件,还是完成一个章节的练习题,然后每当完成一部分,就在笔记本上打个标记,当收工的时候,看到自己一天下来完成的情况,就仿佛又填满了一个进度条,那时候的心里的踏实与满足,真的是可以带到梦里去的。除此之外,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帮助自己实时把握整体复习的进度,将每天所完成的情况和整体计划联系起来,即使临时碰到工作上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也可以随即根据自己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复习速度。
及时的反馈
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复习开始的阶段,看课件也好、看书也好,都是单方面去汲取知识的过程,但是到底自己哪里掌握的好,哪里不好,在这样的过程中都没有获得太多的反馈,时间恍惚过去,甚至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复习的还不错的错觉。而当复习越到深处,无论是做章节练习题,还是去拿真题、模拟试卷练手,绝对会很难受,之前感觉已掌握的考点还是错,甚至下不了笔,有人选择停滞不前,有人迎难而上,而正是这时候才是复习的关键。
自己的方法,则是在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过程中将所碰到的错题、难点、重要考点,甚至于这个知识点怎么考(是直接记忆,还是结合材料分析)专门记录下来,一方面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方面标注在书上(对于记忆类的科目战略、审计尤其有用)。特别是在最后做真题、模拟题查漏补缺的过程中,不论做完是40分也好,50分也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练完手后一定要花时间再去把那些错点、难点、重要考点再重新去记忆或者通过回到同类型的练习题去反复做,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套真题一套真题,如此循环反复,这样,你的笔记本上记录的越多,你在书上标记的越多,你就会对每一个知识点把握的更好,每个章节有哪些考点,会怎么考,都会了然于心,你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干劲,越来越有信心。
所以,努力去把所有遇到的困难都看成是备考过程中的一种反馈,大家总会有感慨怎么这么难,怎么又错的时候,我想,这并非应该成为打击信心与积极心态的消极力量,而应该看做是一次次纠正自己备考不充分的机会。
不断的改进
即使三年过来,顺利通过专业阶段,且不说和那些高分,一年过四门六门的大神去比较,就关上门自己回顾过去的备考日夜,有过走神、放松,也有情绪低落、抵触复习的时候,而且每当考罢仍然觉得有很多可以提高效率,改进方法的地方。另一方面,对于踏上财务这条道路上的所有同行们来说,考证甚至学习必将继续伴随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一次备考过后的反省、思考和改进,仍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写在考后
其实最大的感触仍然不是兴奋,而是更多的冷静,瞄到新闻说注会考试人数持续攀升,从 12年的55.4万增长到今年的94.7万,自己反思热的高峰一定也是淡的开始,特别是当身为行内人,充分的明白证书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高薪。越来越多的人考完注会后,继续内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每拿下一个,好像心里都会安心很多,而却很少有人去花时间去思考项目如何做的更好,效率如何提高,团队如何建设。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审计行当里的浮躁心态,毕竟能力的积累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反思再实践,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修炼过程,这些东西并非像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等着我们,也无法在短期时间内迅速提高,而是需要一个个项目去敲打、一年年的时间去积累。但我想,就像大家聊到重产品与技术的华为和谈渠道与营销的OPPO、小米会毫不犹豫看好前者的前景一样,一两年努力换来名片上印的两行字可以够你在杯酒交错间吹嘘,但最终你使出来的真正功夫才能帮你赢得长久的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