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习会--中、美、新、德个税比较
金蝶云社区-vegan
vegan
1人赞赏了该文章 48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09月16日 22:41:27

这周的L&L每周学习会,我让美国出差过来的同事,负责全球税务筹划的税务总监给大家介绍美国的个税制度。


从纳税收入类别到可抵税项目的细项,从特朗普减税到邻居送你一条狗都要申报之类的趣闻,内容翔实,大开眼界。介绍完毕,讲师安排大家分组讨论。正好这次有新加坡财务部来出差的同事,所以,我们就分成了美、中、新、德四个组做比较讨论。最后一个德,就由我带根据我在德国工作时的交税经验做分享。


我们讨论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四口之家,就先生一人工作,年收入10万美元的等值收入,40岁,有一对儿女,6岁和3岁。计算一下,在没有特别抵扣项的情形下,实际税率分别为多少。

我们讨论了一个典型案例

个税有很多复杂的细节,我尽我所能,用一张图总结了这四个国家的常见区别。案例讨论的税率在下面“十万之家”那一栏中。

用一张图总结了这四个国家的常见区别

美 国

用一个词形容:无所不含。

美国涉税的收入太多了,离婚后从配偶处获得的赡养费,朋友给你做的免费心理咨询,甚至路上拾遗之类的非劳动收入,这些都纳入需要申报的涉税所得。


而且,美国是全球收入征收的国家,作为一个美国人(含绿卡),若海外有房产、稿酬等境外收入,都要纳入山姆大叔的纳税口袋来计征。我们公司外派过来的美国同事,在中国交税之后,还要照例在美国报税,当然境外所交可以抵扣,但这种机制使得一个美国税务居民的税率不低于美国税率。你在中国交多了,回去不用补缴;在新加坡交少了,回去补那部分差异


新加坡

用一个词形容:政策杠杆。


税是政府鼓励与规避居民经济生活方式的一个杠杆,新加坡政府将这个杠杆用到了极致。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资源的岛国,新加坡的国民经济战略是最大化人力产值贡献。为了鼓励更多家庭主妇出来工作,新加坡有一项特别的“雇佣外佣税务抵扣”优惠,所以,大部分白领双职工家庭都会雇菲佣在家带孩子。


为了倡导孝道,同时也是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在赡养费抵扣上一直延伸到祖父母。此外,你若买靠近父母家的房子(5公里之内的组屋),可以获得一笔数额不菲的房产税优惠。对于喜欢利益得失计算的新加坡人,这些招数十分管用。记得我在新加坡生活的那段时间,当时政府推出了一个鼓励生育的个税优惠,第二年,医院的助产护士就不够用了。


德 国

用一个词形容:合理至上。

日耳曼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叫做“合理”的东西,什么事都要讲究合理性。呈现在个税上,在公司税上有一个匹配原则,也就是与获得收入相关的费用支出(比如员工工资设备折旧招待费等等)可以抵扣以降低纳税基数,那么与个人工作收入相关的合理支出也应该抵扣才对。于是,上下班开车的油费可以抵税,用家里座机打给上司的电话费可以抵税,可以被证明提升工作能力的学习用品也可以抵税。我两年前才淘汰的三星四合一打印机就是抵了三分之一的德国工资税的,所以,你去德国人家里,书柜中一排排的文件夹,一方面是德国人的条理精神,另一方面是有抵税优惠的缘故。


关于德国家庭的办公室化,我不知道是条理精神在先,还是合理税制促成的结果。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在德国还可以反过来讲,合理的必须让它存在。


中 国

用一个词形容:效率至上。


比起其它国家,中国的税,无论是应纳税所得还是抵扣项目,都简单得多。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多,再加上信用成本高,如果给予像美国那样的“被偷窃损失”抵税扣项,估计税务局马上就会变成侦探局了。中国的税务官员虽然绝对人数庞大,但以人均计算,还是偏低的。收税不能收出巨大的收税成本来,这是基本原则。像德国上班开车汽油费可以按照家里与公司的距离计算抵扣额的做法,估计不是把税务申报系统搞崩溃,就是把税务官员的脑子搞崩溃。当然,一刀切的做法在公平性上会有欠考虑之处,但只能抓大放小了。总体,中国在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比如最近引入的父母赡养费可抵扣政策,就深受欢迎。

 

我个人预测,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个性化数据采集的成本急剧下降,将来会有更细化的个人可抵项出现。


小组分享结束环节,小伙伴们还在惊讶于新加坡税率如此之低,德国税率为何如此之高。我在做总结陈词时,希望大家思考,一个超越税务知识的深度思考:这些不同的税法后面反映了怎样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特征。


再进一步,一个学财务的人,能否透过数字看到算法,因为在我看来,税,其实就是一种商业文明的博弈算法。最优算法,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就是“拔那只鹅的毛,还让那只鹅感觉不到痛”。


有些税,不是你想收就收得上来的;

有些操作,不是你觉得麻烦想躲就躲得开的。


本文转载自:中国会计视野

作者:钱自严

原文链接:http://shuo.news.esnai.com/article/201909/194189.shtml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