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很多单位开始提出财务要融合到业务中,但是由于财务工作和理论知识性质,财务人员能[融]进业务的可能性很小,顶多算大致知道怎么回事,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甚至是科研单位,财务[融]入是基本不可能的。对业务一知半解状态的窘境让财务好不尴尬,面对一堆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时,财务那点可怜的理工知识根本无法支撑。
所以,最后还是财务干财务,业务做业务,大家术业有专攻,分工明确,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有块交集即可。也很多人表示,要是能融进业务,tm早就不做财务了。当然也有人表示财务业务本来就应该你中有我。对于红火的[业财融合]大家怎么看?
答:
业财融合是大势,抵抗不了的,不是财务想融,是技术发展逼着我们融。
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只要信息化实施到位,从费用报销到成本结算,都没有财务什么事了,凭证都是自己自动生成的,财务只要复核确认就行了(实务中很多财务都不怎么复核,因为不知道复核什么)。现在大集团的基层财务主要工作变成了往上报材料、报报表,都是虚活,工作量大大减轻了,但人慌的一批。
高层看财务人多,开始商量搞财务共享,人员分流了,换你怕不怕?
所以财务人只能自己找活干了,装订凭证、贴发票、记账这些粗活不让干,我们也可以搞产业升级,从事管理工作,做些高级的活,这才是业财融合的真实背景,都是逼出来的!
业财融合不是让财务去跑业务,是把财务管理工作往前端移,把事后监督改成事前事中管控。
以前财务(其实现在也是)喜欢坐在办公室搞管理,来什么单子什么凭证,手续不齐就什么也不做。也写财务分析,要么流于形式,也有分析问题找原因的,但都是事后了,风险或损失已经发生,再找原因都是亡羊补牢,而且这项工作和审计有一定重合,很难做到让领导满意。
业财融合是个很大题目,可以从多个方向讲起。我个人建议如果公司条件不允许,财务人可以尝试从业务合同入手。
财务人要学会看懂合同,了解市场,不是让我们去做业务,而是要知道业务是怎么样的,风险点在那,怎么防范。
举个例子,有一家商贸公司,主营某种工业材料的批发销售,商贸业务以前是互通有无,现在信息这么畅通,就免不了要带点融资属性,表面上看还是商业买卖,实际是放小额贷款。注册资金2个亿,母公司还给了几个亿的授信额度,但就是不怎么赚钱。
找一位银行朋友帮忙分析,他说如果一家公司要通过非金融公司融资,说明公司资金比较紧张,信用也不好,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借到低成本的资金,所以这类公司能够接受高息贷款,当然也不过高,高于12%公司就无利可图,风险就太了。再看合同,公司对外放款的年化收益通常都在6-8%左右,利息收少了,风险却很大,这样的合同就不能签。
这就是了解市场,下面我们还要研究合同条款,要设计一个框架,既能让业务有执行的空间,又要保证公司利益,防范风险。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标准合同模版,对客户的信用分级分类,对授信的额度设一个上限,对收益率设一个下限。但市场行情会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业务员也会想方设法突破你的限制,在合同细节条款上做文章,光一个付款方式就有很多种,可以现货现款,可以预付货款,可以付20%保证金,也可以用银承支付,每一种支付方式后面都可能隐藏着个人的小心思。我们的任务是即不能打消业务的工作积极性(那老板就会回头找财务了),又要保证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业财融合最后的结果是把财务工作的重心往管理方向转,用管理(业务)的思维方式开展财务工作,不是让财务去做为业务,更不会让财务直接出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关注财经热点,致力于财会实务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