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大法 04 I 预审来了,开始项目前,应该先做什么原创
金蝶云社区-Benny身份
Benny
1人赞赏了该文章 180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0年12月01日 14:01:28

还是先聊聊伤心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项目经理让我做底稿,我兴致满满的做完了,然后交给他,心想,我做的多好,终于把所有的内容都填满了。

 

然后项目经理看了一下,不错,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我说我去看看。

 

然后又问,这个合同有没有看过,我说没有。

 

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内容。我心里想,就是账上抄来的嘛。

 

这时候,如果再控制不好情绪,一场大战就要爆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做这项工作之前,大家都没有把这项工作讲清楚,其实这就是工作的边界不清晰。

 

我以为,工作就是把数字填满,就像一棵树,我只关注了树干,而项目经理还要树枝,树叶,鲜花。

 



在工作中,尤其是财务工作,我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做事情,比如我认为应该这样做,我就这样做,而很少去考虑做这项工作的需求和价值在哪里。

 

做出的报表,不知道怎么分析。做出的底稿,不知道有什么证明力。

 

所以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冲突、不满、抱怨。

 

同样是做审计,不同的项目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是做会计,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领导,要求也是不同的。

 

信息的传达也是受限的,如果把报表比作是一个杯子,我们每个月都要做报表,领导要求你月底做完报表。可是在领导眼中,他要的是一个陶瓷杯,而在你的心中,你做出的是一个纸杯。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因为信息的传递是会衰减的,你不可能把你理解的信息 100% 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而这中间,如何传递,也就是如何描述将直接决定衰减的比例。

 



我们看到,很多项目组在分配工作的时候,要么按照报表,要么按照循环,以这种方式来约定项目组中每个人需要做的工作。

 

然后每个报表项目或者循环中,又规范了应该要做的程序和底稿。

 

然后大家就照单抓药,疯狂的做底稿。

 

但是,通常这种功能列表只是一些简单的描述,你并不能看到全局。

 

一个审计最常见的状态就是,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要做哪些程序,也知道要做哪些底稿,但是他做的这些内容,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场景下应该如何做,很多人都不清楚。

 

如果你去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程序,他通常会说:这是项目经理安排的,或者说,因为底稿里有。

 

这种工作方式就像一个加工厂,一个产品将所需的所有元件丢给各个加工厂,然而加工厂是没有灵魂的,这就将一个完整的项目硬敲成了碎片化工作。

 

你你的科目,我做我的科目,你做你的底稿,我做我的底稿。

 

等所有人的底稿和工作都完成,回来重新拼装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破镜重圆”的时刻。

 

对于一般的审计员来说,不到最后一刻,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图景,这就相当于看不到完整的“终”。

 

当然,审计发展到目前,很多时候,即使破镜重圆了,审计员也看不到完整的项目图景,做到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脑子里都在想赶紧结束休息了。

 

所以审计顺着这个思路做下去,在出具报告的时候,质控的时候,遇到检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手忙脚乱。

 



虽然每个人的分工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关联性十分强,这是会计的勾稽关系。

 

你抽的凭证他也要抽,你发现的问题,需要从你同事那里获取相关的数字进行比对和分析。

 

但是当不同的人工作能力不同,专业能力不同,或者工作状态,工作安排等等不同的时候,这种协同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了。

 

也就是说,项目组中的每个成员的工作,其实都是相互间存在依赖的,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依赖都被打断了,因为你的伙伴靠不住。

 

那么,我在工作中是如何做的呢?

 



story....

 

我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喜欢经历故事的人。

 

我之所以对审计充满了热情,因为审计有太多的故事,每个企业都包含着爱恨情仇。

 

每个数据之后,都包含着说不完道不清的乐趣。

 

比如一张出差的发票中,你能发现他吃了什么,住了什么,甚至有没有利用出差找漂亮姑娘。

 

 

故事,就是让自己转变到客户的角度,这个客户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最后呈现出这样的报表,每个数字都经历了什么。

 

既然是故事,他就会给你一个完整的场景体现,是可以讲的出来的。

 

所以,即使我给一个审计员布置了一个科目,我也会让他说说,你在这个科目中看到了什么,都有哪些业务,都花了多少钱,为什么花这些钱,购买的产品你在办公室里看到过吗?哪个部门工资高,谁报销最多,谁欠款最多,都从哪里采购,开发票吗?等等等等。

 



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包含几个因素:

 

1、题目

 

一个故事,题目很重要,也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比如,你审计的是费用还是收入,识别了哪些风险都可以作为题目。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2、 概述

 

也就是你做的主要内容,比如,你的角色,你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

 

最最最重要的,在工作中,一定要能讲清楚,为什么做。

 

我们大部分人往往只会低头工作,却懒于思考。

 

只知道做,却不知道为什么做。

 

3、详细内容

 

能够详细的说明一个项目的故事,从这个客户是做什么产品的,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每个生产步骤如何,每个步骤如何核算成本,产品有哪些供应商,有哪些外包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必须外包,外包有什么优势,产品如何定价,都销往哪些地区,用于哪些行业,哪些大客户?等等等等

 

像讲故事一样能描述一个企业,那么你的审计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否则连故事都讲不出,你的那些程序可想而知。

 

4、检查标准

 

这部分主要是描述一个项目正常的流程和程序,都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如何发现,如何应对的,这通常是审计人员最缺乏思考的问题。

 

然后要把流程中的问题描述成具体案例,比如我发一个函证,回函相符我们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回函不符且差异很大,我们就认为有问题。

 

这个标准非常重要,其实这就是边界,也是一个故事的关键点。

 

而常常,我们没有这个标准,或者,这个标准只是一个与项目关联不大的固定模板。

 

另外,一旦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发现了异常,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了。

 

因为大部分人习惯正常的流程,习惯了在审计结论中写:无异常,可以确认。

 

而异常的发现,才是整个审计的关键。

 

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经理在布置工作的时候,这些标准和细节其实自己都还没有想清楚,尤其是异常的风险的预警和应对,包括前期的可能出现的异常识别。所以我通常才会在进入项目之前先开会进行分析,把可能的风险先做一个分析,以提高大家的警觉,给大家重点的方向。

 



正式动手之前,还没有经历项目的疲惫,脑子还转的动的时候,多动脑想一想,多做一些分析。这会给你省很多力气,要比你累死累活加完班之后,底稿被扔出来的感觉好很多。

 

有时候,做审计我们要兼顾很多的角色,自己要能够做到角色的转变,我可以像实习生一样抽凭做底稿,也可以像项目经理一样分析问题,甚至还要站在企业老板的角度,想想这个企业为什么要这样。

 



总之,做任何工作之前,先动脑思考和分析,定出每个流程的标准。

 

再提醒一下,其实这篇文章,还是围绕着以始为终的实践在写,如何定终。

 

其实,我们经常说要提高效率,提高工作效率,然后搜索各种工具,各种技巧。

 


其实你要知道,专业才是最好的效率。

 

如果你没有目标,不能定义目标,心里都不知道终在哪里,就不要提效率,根本没有任何效率可言。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