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又开始进入社会,寻求职业发展。会计毕业生一直是就业的老大难问题,没有职业经验,企业老板不在考虑之列,除非你有社会背景,或是特定的培养对象。他们可能在毕业之前的假期中到企业、事务所做过短暂见习,在毕业的最后半年去事务所或记帐公司做过实习,感觉掌握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的对接,信心百倍。可就是在人才市场或企业老板面前还是显得什么也不是,一句话“完全没有经验,我们不能要;即使勉强招入岗位,不但做不了事,反面会坏事”。
会计人进入工作状态,靠的是职业行为体系的技能,而不是会计知识体系的 掌握能力。会计职业行为体系是对具体事项进行动脑、动手、动嘴以及过程次序与标准的掌控,并要在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条件下有一个相当满意的结果。会计知识体系是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述、判断和概括,并没有结果意识,它的环境和条件都是假设确定的,理想状态的、不会改变的,也是完善无缺的;但它无法融入现实的职业行为要求。
会计职业行为,到底需要哪些工作技能?若把会计职业行为进行详细分解,对于毕业生的会计新人目前就业来说,主要有13项会计职业技能需要补短板,而不是继续提升会计知识体系的掌握能力。
一、面对业务打算怎么动手干。
一项业务摆在会计人的办公桌上,怎么处理,如何动手,不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而是在大脑中有个基本的轮廓,即判断业务是什么类别的业务,官方规则是什么,企业内部规范是什么,应该采取几个步骤,哪些环节要重视,哪些环节可淡化,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文字或口头如何表达,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也就是说凡此业务相关的信息,都要在头脑中瞬间浮现,而且很多都与会计知识无关的。
例如,汇总生产车间一个月材料耗用统计,你得知道起止日期、材料具体名称及科目分类、单据日期、数量单位会不会发现变化、单价如何核算等,若车间统计员提供的数据与自已的复查不一致时,如何查出偏差原因等。这些过程因素都是事先在大脑中有储存的信息,还能在工作现场及时敏感地加以辨认。而不是呆头呆脑里等待别人给你提示。
再如,要求与客户核本月份的销售对帐,会计人如何核对?截止上月的核对是否取得一致认可(有双方盖章的对帐单),若连续几个月没有正式对帐,核查前期几个月的数据是否有问题,本月的销售与收款如何确认无误(可与销售部门核对),如何制作一份规范完整的对帐单?向客户发送的对帐单,客户对部分业务数据不认可,怎么办?如何取得调整后一致确认?等等系列问题,都需要一个基本的操作轮廓和方法储备于大脑。
因此,在会计职业面对业务的行动过程中,会计知识能力只是参与其中,是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一环,而不是职业行为能力的全部。与业务过程相关的其它技能和社会知识能力都不是会计知识的范围,但这些技能和能力必须熟练掌握,才能把一项业务完整地做下来。
在会计理论中,只要求会计人对一项业务能够正确理解,懂得该业务在会计上的逻辑关系就行,而且是标准的概念、逻辑关系和规范方法,是无瑕疵的理论。这样的要求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
二、业务工作环境能否适应。
业务涉及的部门或人很多,还包括与业务相关的外部单位和人,他们对会计重要关注的,可能不关心,也不一定配合;业务的时间、空间、数据描述由不同的人办理,无法保证都符合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指定标准。会计人能按本职位的要求强制执行吗?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达不到会计核算要求,怎么办?
因此,会计人必须掌握企业日常业务常见的例外行为和形成的原因,在工作中时时注意这些例个事项给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不仅要有及时发现的能力,还要有如何纠正的能力,这个纠正靠会计理论可能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而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经验除了工作自身的体验形成外,还有成本效益更高的会计职业老师直接传授所得。
举几个例子:
1、会计成本核算的时限已到,仓库部门无法提供材料领用、产成品入库的汇总数据。会计人是等准确的数据出来,还是用估计数据来替代?或是用其它方法解决?
2、在验收入库采购材料时,采购员的入库单和发票的数据单位经常变换,与会计帐套的数量单位不同,怎么办?
3、单位的水电费耗用较大,又没安装每个部门的监控耗用表,如何来准确分配受用部门的成本额度?
4、企业内部借支人员,总是不断地借支,却没有及时报销了结,因业务紧急,会计部门能不能继续放款出去?
5、刚发布的内部文件要求强制执行某项政策,没过三天,企业老板自已违反执行,会计怎么办?
6、按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很多企业的业务单据无法满足规范要求,会计人怎么处理?
……等等
会计人要结合自已的职责和权限,该灵活的要灵活,该执行原则底线的不得突破;超越职权的,就得向上级请示。还有会计人可以帮助纠正的,一定要纠正处理。企业业务在现实的环境中,五花八门,不怕你想不到,只怕你没见到。一定要有落地思想准备,没有象教科书那样的假设环境完美无缺。
三、业务条件或内容模糊难辨,怎么办?
我们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时,都是教材给定的业务定性结果,没有看到形成业务的各项条件和内容原文,只是“某企业现采购A材料1000吨,含税金额117万元”、“甲公司用一套房产入股乙公司,取得20﹪的股权,其中房产帐面价值5000万元,目前市场价6800万元”之类的案例表述。看到这些文字,你能有实际业务的感触吗?
采购材料合同应该怎么说才算一个合格的合同?
验收材料的数量和品质是不是合格的,与合同的表述是否一致?短斤少两或有次品如何处理?双方对合同描述的理解不一致怎么办?
房产入股协议书应该怎么描述?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属于有瑕疵或不合格的?
房产的帐面价值从哪里得来的?市场价格认定的依据是什么?
等等,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其它疑问面对着你。
会计新人几乎都不知道,至于如何判断正确与否、合理与否、怎么纠正,更是一头雾水。没有企业日常业务的现实形态的掌握,你能对业务有所把握吗?
我们的会计知识体系只重视业务逻辑关系,从不关心业务的条件和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才是符合业务的规范,若不符合规范,该如何根据实际来纠正和调整,理论教材上是一片空白。
四、业务目标多样、有矛盾,怎么办?
业务目标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两大方向。一是业务过程环节,每个环节的经手人都有自已的小目标,不可能完全与总目标完整重合(在理想状态下是保持一致的),他们在会计处理上会有不同的诉求;二是业务的会计操作目标也是多样的;会计法和税法要求严格遵守专业规范操作,不得偷逃税款,至于企业能否承受,那不是税务机关所关心的;企业主或管理者要求不得损害企业主或管理者的利益,有时还追求超额利润,至于是否有违法风险,那会计人自已的事;会计人呢?既不想做违法的操作,也不想受老板的压制,还得有份满意的工资。这样的美事会有吗?
要知道,会计知识体系是从不考虑这样的目标矛盾,也不会帮会计人解套。
不管是哪方的业务目标,首先要肯定的是,它们都是站在自已的立场用游戏规则来满足自已,只不过强势方的规则压制着弱势方的规则,但弱势方并不是毫无办法,强势方也不可能斩尽杀绝,否则没有相互依存的生态链,这不是各方所想看到的结果,毕竟各方的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也是相互的。
因此,会计人的工作目标,就不能完全等同于理论知识体系中会计目标,既要维护税法正常执行,又要保证企业发展和业主利益不受损害。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如何做到会计操作合理合法,顺畅无重大风险。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系统的策略、方法来筹划,在执行中尽可能让多方目标得到满意的结果。那种只管遵守规则操作,不管业务结果处于何种境地,都与会计人无关的会计作派,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老板所能接受。
五、单据与业务实质不对应,怎么办?
在会计理论中,总是不断强调“业务的实质重于形式”。站在会计人的角度,这个“形式”主要表现在“业务单据”上。一般情况,实质与单据的对应有以下四种情形:
1、单据无瑕疵而且充分,能够表达业务实质。这是最为理想的业务形式,也是理论教材的业务假设形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它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多的。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出现的概率就不多了。
2、单据有瑕疵或不充分,不能完全表达业务实质,需要会计人进一步确认。这是现实业务最为常见的业务形式。若会计人没有掌握常见的不规范业务形态,就不能快速确认业务实质问题。
3、单据的形式无法证实业务实质。这种情形都是很多业务外行人操作所致。他们掌握业务的操作权,又不懂业务的规范表现形态,只是按自已的习惯或意愿完成业务过程。这也是会计人最为痛恨的业务。想纠正调整往往是为时已晚。但会计人还得想尽办法有效化解。这也是体现会计人的操作技能。例如,公司采购或销售,而在情急之下,会计毫不知情,公司老板直接用私户来付款或收款。
4、有实质业务,却没有单据对应。它主要表现两种情形,一是业务已经发生,单据被经办人忽略或根本没有单据,这是很多企业主在办理业务时,往往公私难辩或为了节省开支没有索要发票。二是业务已经发生,单据没有及时到位或丢失,这在银行对帐单中经常出现。在没有单据的情况下,是先按实际业务做会计处理还是等到单据到位时再做会计处理,也是考验会计人的业务技能。
六、会计操作方法能不能改变?
会计理论有很多会计操作方法,也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这些方法不是生搬硬套的,是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在实际工作必须要面对的,什么样的操作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这对会计新人最为尴尬,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当然最快掌握的方式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传授;仅凭会计人在工作中积累总结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代价。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会计操作方法:
1、存货的核算计价方法有月度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会计人如何选择,还是需要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利弊权衡。
2、特定的材料成本计价中,采购的运费、挑选整理费用等是计入材料成本之中还是直接做期间费用处理,也是需要具体分析做选择的。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是进入资产成本还是做费用处理,也是要具体分析选择的。
3、成本核算方法,工序不同、管理目标不同,提供基础数据的能力不同,核算方法的细节会有差异。它没有理论方面的操作完美,可以凭会计职业经验来判断,把商品生产过程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既不能粗糙得看不出生产经营成果,也不能过于细密,耗费的人工等管理成本超出了精细化核算所产生的收益。此外,会计人可以把次要的问题进行简化处理或合并处理也是一种现实方法之一。
再完美的理论方法如果核算的数据结果,完全脱离现实业务的合理区间,就不是好的会计方法,需要纠正和调整。
4、会计日常中的费用报销、收款付款业务等。重要单据的日期、事项内容、金额、数量等如何把关,不光是凭理论方法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合理的会计惯例、自有的特定方法来把业务处理得各方满意为止。
七、走会计规范套路,结果不利怎么办?
很多会计新人在工作中,只顾会计的规范操作,不假思索,可能会形成一个虚假的现金结存、应收应付往来、存货等,这些虚假数据可能一时瞒过企业管理者;如果当期需要缴纳的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超出了老板的心理底线。当形成的数据已经申报,企业帐上没有钱,或税负超重,会计人无法合理解释,也没有纠错调整能力,这是会计人最为黑暗的日子。估计会计人被炒是迟早的事。
也许会计人感觉很冤,业务单据是业务部门提供的,所遵守的会计规则也是官方规定的,会计何错之有?若是结果不利于企业老板,那是老板经营的业务问题,不是会计处理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理论逻辑,没有一点毛病。但社会运行不是纯按理想规则来操作的,还夹杂着系列的潜规则和社会的通用惯例。这可是会计新人的短板。这些在书本上看不到的规则,会计人要逐步懂得学会运用,更为重要的是防止上套,形成对自已不利的结果。
对于规范套路的运用,必须学会心中演算,如同战争演习中的沙盘推演。当会计人面对一项业务,首先要按正常规则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会计人心中定要有数。当不利的结果不被老板或上司所接受时,必须在正式处理前及时汇报,要么想办法调整,要么让老板在心理上提前接受。先知的不利结果与后知的不利结果,对于上司或老板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反映了会计人完全不同的业务能力。
在预测结果不利,且尚未形成正式定案前,业务的条件、规则的利用及业务的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灵活调整空间,可以通过修改或调整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才就是一个靠谱会计人必备能力。
八、会计业务临时新增条件,如何警惕?
很多会计工作,会计法、税法、会计通则都没有详细规定,企业财务制度也没有明确指定操作规范。面对现实的业务,业务人想要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必然要提出解决的思路或办法。如果属于上层管理者,可能直接指令会计人如何如何操作等。会计人是主动思考临时条件的可操作性呢,还是不用多于考虑直接照办就是?
对于一项业务,在现有条件下,可能无法及时办理,提供的新条件或方法,是对业务人有利,还是对会计人有利,或是对双方都公平合理,都有可能。一般情况,每个人首先站在自已的立场考虑能否达成自已的目的,若有点职业道德心,可能会考虑会计人的可承受度和不利一面,甚至权衡会计人是否接受;若是以自私为主,只顾自已工作进度不顾会计人或其它人的利害得失,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会计人,自已不能被对方所设置的条件或方法绕进去,只按对方的思路考虑结果。会计人必须还要站在会计职业的立场逆向思考在满足业务需要的同时,会有哪些不利的潜在危害,包括引起的不当责任的承担。如果有现实的可能性,不管概率有多大,不能只看条件或方法表面上的合情合理,必须按自已的职业逻辑提出新的修改意见,让对方也感觉合情合理,无法拒绝。
其实,一种新的条件或方法就是一种规则套路,必然会有它的方向结果发生;如果修改或改变条件或方法,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同的规则套路,它的结果方向会有明显的不同。正面的有利的结果,当然是共同期望。潜在危害或可能的陷阱则是会计人特别警惕的。不然,会计人要承担不当责任,也说明会计人的敏感应变能力不足。下面举几个会计工作日常出现的例子:
1、业务员有急事在出纳员处借支现金出差,审批签字的总经理不在办公室。业务员拿着借支单直接交给出纳员,并说总经理不在,已向总经理请示过,先借钱后补签字。请问,出纳员该不该支付借支的现金?或还有其它更妥当的方法?
2、前期有笔采购业务,支付的期限已到,但有品质问题,品质员在单据上注明有100个存在品质问题,待处理。采购员已把付款申请单递到了财务室,发现采购经理和总经理都签字了。请问会计经理发现这100个没有处理扣除,要不要补签字,货款可不可以支付?(注:品质员属于生产部门,一直没有在付款单上签字的权限)
3、销售政策的信用销售,需要正式信用合同才能发货。现在甲客户信用额度已用完(销售欠款余额已接近信用额度),客户要求临时增加额度,总经理(职业经理人)为了销售业绩,已向会计发出指令要求发货,超额度的信用由他做口头担保。请问,会计人要不要在出库单上签字发货?
类似上述的日常业务还有很多很多,会计新人虽然不能掌握全部的会计工作例外情况的处理方法和技巧,但至少能把各个职位对应的常见例外事项要有一个基础性掌握,碰到例外情况不至于视而不见和没有反应,应该做出职位敏感,或请教同行上司或向外部专家建议。否则,最为常见的低级错误在会计新人身上不断上演,估计会计工作就可能要失去了。
九、业务工作目标,上司不明说,怎么办?
在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中,业务目标都是相当具体的,每个人的理解结合自已职位或利益会用不同的解读和方法来实现。有利益正当性的目标,可能随时脱口而出,而那些与道德、制度规范或法律相违背的目标不会随便说出来,但会在行动上间接体现出来。因此,当一些说不出口的业务目标摆在会计人面前,会计新人怎么应对呢?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然上司(包括老板)在面对业务目标不好说出口,那小编也不好在此一一举例说明,但可以私下讨论,让会计新人明白其中的道道。这就是很多职业行为惯例或潜规则无法回避,既不揭穿也不纵容,同时又不能有大的风险责任和社会危害,会计人只能顺着大环境来巧妙适应。
十、对前期乱帐或现在不按规范操作,怎么办?
会计新人,在面试中遇到的是混乱的帐务,让会计新人来解答;等接手正式的工作业务,感觉更乱,无法描述。其实每个企业的帐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混乱,想找到与理论标准几乎一致的帐套业务,可能看不到。一般情况,大中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国营企业,帐套显得中规中矩;那些小微企业,混乱不堪,有的甚至连个眉目都难找到。这就是会计人面对的工作现实。
完全是现实业务的不正常所带来的问题吗?不能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至少有相当部分属于合理的。进一步说,会计人的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圈圈内,达不到处理现实业务的水平,就认定现实的业务太不规范了,无法操作。
前期的帐务混乱,会计人开始有扭转局面的决心,这是好事。在日常工作中,前期的混乱可能还没有理清头绪,眼前的业务还不知道错在哪里,一段时间过后,帐目乱得更厉害,这时会计人正义和决心,几乎消磨得一干二净。
会计人要有贴近现实业务的思路和方法,才能解决日常业务问题,这在理论课和一般的培训课学不到的。最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级别职位老师,把公司乱帐和一般业务不规范如何清理、调整、纠正等过程和方法通用真实的帐册资料呈现在会计新人面前,同时还要把现成的业务过程资料的不规范进行点化和说明。
会计人在得到这些真实乱帐刺激之后,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帐乱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同时又掌握如何纠正和调整,尽可能达到规避或减少风险的目的。
十一、自已做事无效率,抓不到重点,怎么办?
会计新人做事,多数时间是用理论思维在处理问题,包括操作环节和操作方法。他会把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当成重点,有时还会为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偏差重复操作好几次。会计新人做一天的事,还可能满足不了上司或老板的要求,可能在有经验会计手里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要知道,理论会计技能,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不能马虎。但到了实际业务上,必须要关注和抓住重点,其它次环节予以简化。这里的“重点”不是理论重点,而是上司或老板关心的重点,对会计结果有重要影响的重点。
特别提醒的是,很多会计理论上的“重点”不是实际业务上的重点。会计人感到特别不理解。究其原因,业务的重点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的,也是业务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这些重点,会计人不能凭空想象出来,需要有经验的会计老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会计新人指出重点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让会计新人心中有数,反应不会迟钝。
十二、遇到感觉重要的违规操作,不敢接招,怎么办?
会计新人在整个会计理论学习期间,包括实务操作,都是规范的业务条件、确定的业务判断和数据。会计人只做纯专业的会计处理。在理论上,对违规的定义也是会计专业处理的违规;而且每个违规都有相当严厉惩罚规定。这让会计人对“违规操作”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
在实际工作中的违规,与理论上会计违规是有区别的。会计实操违规从实际的环节和性质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事实上的违规,如业务的关键单据信息错误、实物与发票内容不同、会计科目与业务内容不符、有单据无实际业务、帐套数据与会计报表不对应、帐外有业务收入和支出等。
2、程度上或情节上的违规:对会计报告信息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可以划为违规的重点,需要特别关注;如帐外收入和支出金额相对全部金额比重大,还有如金额巨大债权无法收回,却不提取坏帐损失。对会计业务上有重大犯罪的,需要特别关注。如有意取得虚假发票或向外开具虚假发票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还有对税务稽查采取不配合或对抗的行为,也是非常严重的。
3、有效认定的违规:“违规”两字,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原始业务的“违规”,即只要业务实质或形式与规则不符,就是违规;二是会计操作上的“违规”,即经过会计筹划,仍然不能达到规则的要求,却按规则处理,就是违规;三是税收法定确认的“违规”,即不管帐套中有多少违规业务,只有税务稽查出来的违规事项,经合法认定后,确定为法律意义上的“违规”。
在这三个层面的违规的分析中,会计工作的“违规”真正起法律效力的是第三种违规,而会计新人,总是在担心第一种违规,从现实角度看,如同“杞人忧天”一般。会计人最应该关注的是第二种违规即会计操作上的“违规”,这个环节是体现会计人价值的核心环节,如何发现违规,如何筹划到不违规或降低违规的风险。第三种违规不是会计人主观所控制的,若不幸中招,违规被查,会计人能做的是尽可能不让事态扩大,以减轻处罚为目标。
第二种“违规”,其筹划操作方法,要事先从前辈会计老师中学一些常规的应对方法,做到心中数,千万不能一看到违规的业务,就以拒绝和回避的态度面对,千万不要公开反对或散布消息,即便是相当重大的违法行为,一是提醒业务经办人,二是会计人自已避开参与其中。
十三、提供的会计数据报告,上司或老板怒骂返工,怎么回事?
经验不足的会计人,按老板要求提供的会计数据报表及其说明,经常让老板动怒大骂。会计人感觉特别委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搞得心情全无,恨不得钻地或摆锅走人了事。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其一,会计人提供的会计数据报告,基本上是帐套数据的原版,属于会计工作的“材料或半成品”,里面没有业务的通俗逻辑(原本原样的会计逻辑),没有业务报告的重点内容,除了会计人自已勉强看懂外,其它人无从下手。
其二,老板想要的业务报告,就是要看重要数据之间的通俗逻辑关系,业务数据的结果是什么,会计人对结果的判断与分析,包括会计人对老板的业务结果建议等。这才是会计数据报告的“完工成品”,它除去了会计专业语言,简化了报告次要内容。最终报告显得逻辑清晰,简洁明了,观点鲜明。
老板在看会计数据报告时,还要随时就关注的数据疑问会计人现场发问,会计人要随时解答,并且合情合理,并能够得到老板的认同;而不是一问三不知,或要到处重新找数据。
至于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会计数据报告,让老板们看得满意,也是有基本要求的,在实际训练中,让会计老师先点拨,注意哪些事项,再让会计新人反复练习。不过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会计人做会计数据报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这些不足的能力也要补起来,为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做准备。
总之,上述十三项会计职业实操能力,是衡量一个大中型企业基层会计员或中小企业会计所具备的基础能力。会计新人要从不同的角度用“接地气”的业务进行操练,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和总结,形成自已的职业能力。
* 本文首发自头条号:财务金池园,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