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生涯提升的三种能力原创
金蝶云社区-饶教授说资本身份
饶教授说资本
10人赞赏了该文章 923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12月04日 10:15:07

本文节选自,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会计专业同学所做题为“财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内容有修改增补。


前一篇《会计会被机器取代吗?》,我们从BBC的报道,未来可能被机器取代的职业谈起,会计高居被淘汰危险最大前三甲,作为会计人,我们应该害怕吗?


我们分析了会计的本质,会计并不是直接反映企业活动的事实,会计数据含有大量的人为估计、判断和选择,换句话说,机器可以代替大部分机械重复的信息转化工作,而最终,仍然需要有人来执行会计的估计和判断。


既然会计仍然需要人,我们关于“财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就转到了怎样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在会计机器或者会计AI的时代,这个时代或早或晚总会到来,能力提升可以保证我们是那个与会计AI一起共事的人。


我在这里谈到的职业提升三种能力,虽然具体是针对会计专业的朋友,但是绝大部分从事职业工作的朋友,只要是知识工作者,这些都是职业生涯提升必备的。


1.jpg


先讲个故事。我在一家公司任CFO,这天,财务经理敲门进来说,“半年报数据出来了,收入5个亿,净利润1亿,报表我已经发你邮箱了”,说完就要转身出去。


我说,“等等,你说完了?你该说的都说完了?”财务经理停下来有点不好意思,补充道,“上半年收入5个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0%,净利润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50%”,说着又要走,我严肃起来,“说完了,我是怎么培训你们的,我仅仅需要这些信息吗?财务经理有点讪讪。”


“看来是我们没有把你们培训好,责任在我。我再说一遍,那些数字都很重要,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的意义,通过这些数字怎样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例如,收入5亿以比去同期增长30%,也许是个好消息,如果我们之前的预期是增长40%,那可就是一个坏消息。”


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这一点,这个消息对管理决策就一定用处都没有,需要知道是什么驱动了增长,什么原因导致的增长,是业务量增长还是偶发事件,是市场原因、行业原因,又或者是汇率因素,这样的增长是健康的吗?能持续吗?


我需要知道这些数据对我这个CFO来说意义是什么,决策点在哪里,风险又在哪里?为什么我需要这些,很简单,当我拿着半年报向老板汇报的时候,这些都是他要关心的问题。


做事务执行工作,我们全力以赴把一个工作成果交出去,例如,把账做了,把报表交了,似乎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会计工作,并不是生产具体直接可用的产品,我们生产信息,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只有使用信息的人能够有用有效,这些信息才有价值,否则,纯属无附加值的活动。


2.jpg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定义了知识工作者,他说: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例如挖一条水沟、制造一双鞋或一个机械。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从会计的属性上理解,每一位会计专业人士都是德鲁克意义上的知识工作者,会计专业人员生产、监督和传递会计信息供商业世界中的各种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专业人员的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都依赖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有效性。


巴鲁克·列夫在《会计的没落与复兴》一书中写道:未经解读的数字仅仅是数字。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些。在做刚做财务经理的时候,特别醉心于做财务分析报告(主要是管理会计报告),每月几十张图表,各种数据,各种图形,各种统计工具,得意的不行。


有一回集团大老板叫我过去,说让我汇报这一季度的分析,这个我最拿手,抱着电脑兴冲冲就去了,接上投影仪,阵势刚拉开,就被老先生叫停了,他说,你把电脑关了,我这里有纸、笔和计算器,你就用这三样,只给你十五分钟,你把你想告诉我的事情说说。


3.jpg



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那些令我得意的报表图形都是毫无意义的花活。当然,公司政治经常需要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仅就管理决策的意义讲,我那些东西都是毫无价值的,我也从来没有去认真想过,从老板的角度,我应该告诉他或者提醒他什么,换句话说,这才是他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我那些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屁屁踢和EXCEL表。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要成长成为财务总监,首先你要会以财务总监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成长为财务经理,你就要以财务经理的角度去看问题,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而不是仅仅满足以把自己手上的活交出去,如果交的都是废物,既没功劳也没苦劳,白忙活一场,想想你的会计生涯就是生产了一堆没有用的数字,多么让人沮丧。
记住德鲁克的话,会计是知识工作者,产品是会计信息。只有对使用者有用才有价值,你也才有价值。有了价值,成长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


14.jpg



会计是商业活动的语言,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传达,会计是用来传递到商业活动的信息,会计本身不是目的,会计信息传递的商业活动才是会计的目的。


前面我们也讲了,数字如果未经解读,这些数字仅仅是数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本质是传递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商业活动,而要理解会计信息的意义,本质是理解这些会计信息代表的商业活动。


先讲一个故事。


F博士的问题:我该接受他们的并购条件吗?


记得是雷曼兄弟倒台后的大半年,一个朋友F博士来电话咨询我的意见,他是做手机天线的,客户主要是当时的国内白牌手机,公司是个轻资产商业模式,主要是技术设计,生产基本外包,实际是一个技术方案的供应商,生意是提供实体天线给客户。


拿了风险投资的钱起步,一个月也有上千万的销售额也赚钱有利润,日子过得挺滋润,不想金融海啸爆发,几个月就传导到国内,手机行业首先倒下的就是白牌手机,客户需求急剧萎缩,他们也决心转型三星等手机大厂。


但是三星等手机大厂对于新供应商的验证时间那是相当的长,这期间公司的现金流就出现问题,难以为继。此时,一家竞争对手看好他们团队的技术,伸出了橄榄枝,答应可以接盘公司运营,吸收全部技术团队,请我这个朋友去做CTO。


这个方案,从我这个财务人的角度,觉着很好啊,安全着陆。不过F博士说对方0对价也不肯给股份,说是在IPO准备过程中,股权没法动,他就觉着这两年全白忙了,很犹豫。


当时记得那天是我在表弟的婚宴上,结果我在外面打了一两个小时电话,菜都没吃,最终也没能说服他接受这个方案。他总觉着,我现在会计报表还是不错的,这两年也挣了不少利润,净资产也有几千万,这样一拱手给了别人,不甘心。
当然,后来他确实没接受这个方案,最终企业倒了,债主打上门来,只好自己跑到外地躲了几年家也不能回。


4.jpg


当时他决策的一个问题,或者说他对会计有一个错觉,就是把企业会计报表当成一个静态的东西,把会计报表当成了企业活动本身。


你看,我(报表上)有几千万净资产。可是净资产不是独立存在的,净资产是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差额。


再看他的资产,主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应收账款是客户欠他的钱,存货主要是买的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负债主要是应付账款,就是他欠供应商的钱,还有就是向个人借的一些现金,放在其他应付款里,看起来资产负债一减,还剩几千万所有者权益就是净资产。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企业能够继续经营下去,生意还要继续做下去,会计上叫持续经营。要知道,应收账款的回收,往往取决于你的生意是否还要继续,少数大企业除外,中小企业能收回应收账款就是因为还有下一笔生意要继续。


如果后面没有生意了,特别是这些客户自身也陷入危机的时候,这些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而你欠别人的钱,别人不会放过你,特别是借个人的钱,他才不管是企业借的还是你个人借的,最终都要落到你老板身上。


5.jpg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旦生意戛然而止,会是个什么状况,那些本来用于特殊目的的存货也可能没啥价值了,应收款收不回来,而供应商和债主却打上门来,除了倒闭跑路,还能指望有不一样的结局吗?

当时那家竞争对手伸出的橄榄枝就是接盘企业经营,用自己的声誉和资金把这口气接上,也就是把生意继续下去,也就是维持了持续经营的假设,企业也许还有救,这个前提是你还在持续经营,一旦停下来,就像炼铁的高炉,点了火就不能灭,一旦停了,基本也就报废了。


会计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语言,但是会计的反映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历史性或者叫结果性,尤其是会计报告提供的高度抽象的会计信息是过去企业商业活动形成的结果。


这个结果用于分配股东利益或者考核管理者短期绩效是管用的。但是,我们绝大部分时候使用会计信息是面向未来的决策,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些决策是未来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外部的投资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判断预测企业的未来,以作出投资决策。


从这个角度讲,仅仅理解会计信息本身是不够的,这些信息仅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更需要了解的是形成这些会计信息的原因,形成这些会计结果的驱动力,此时,你才能使解释会计信息,赋予会计信息意义,使这些数字不再仅仅是数字,成为使用者决策的依据。


不同商业模式下的成本曲线


在饶钢新书《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里讲了一个真实的投资案例分析。这家公司的利润和毛利率如下:


6.jpg



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有两种,一个是互联网解决方案一种产品软件,另一种是为企业定制开发的管理软件。这两种商业模式会表现出不同的成本利润形态,俗称量本利分析。


7.jpg



定制软件开发是根据特定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开发,极端情况就是什么基础都没有,完全根据客户的需求,从零开始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编程写代码、调试、投入使用,完全新造。本次的工作不会产生什么未来可以重复使用的积累,干完这个项目,下一个项目从头来过。


实际生活中,即使是定制软件,很多软件公司都有一些底层架构或者通用模块或者开发工具,这是一些过去的开发成果,利用到未来特殊项目定制中。一般而言定制软件的知识产权属于委托方。


产品软件。一般是指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标准化产品或者经过简单配置就可以投入使用的软件系统,例如微软卖一套office,就是标准化产品。产品软件的知识产权一般属于产品开发方。


有一些较为大型的软件,处于产品化与定制化结合的地带,例如你上一套ERP,产品可能是标准的,例如甲骨文的某个产品型号,但是由于企业特殊性,需要进行深度修改定制或者配置,这就属于半产品化半定制化的软件。


定制软件和产品软件的商业模式,在会计数据上有很大的差别。核心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就是随产量(销量)变动的成本。


8.jpg



举个例子,你从微软那里花999元(假定)买一套家用office,假如你是在网上购买,直接网上支付,你得到了什么,一个产品密码,直接到微软网站下载对应产品,在安装的时候输入这个密码即可使用,在这个销售过程中,微软收到999元,但是增加销售这一产品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

同时我们知道,开发一套office这样的产品,前期投入巨大,都是固定成本,会计报表表现为的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巨大,但是一旦开始销售,由于边际成本很小,过去还有个包装盒和光盘,现在只是一个代码,直接对应的销售成本就很少,在会计报表上的直接结果就是产品毛利很高。


类似还有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的内容,信息采集和制作是一个固定的费用支出,并不和你有多少客户相关,但是一旦多了一个客户购买你的服务是,多出一个客户收入基本就是利润,边际成本很少,毛利就很高。


9.jpg



相反,定制软件是根据客户需要再来开发的,一个开发合同就需要根据这个合同要求投入相应的人员进行开发,很容易理解,你接更多合同,就需要按比例投入相应的人员。


在会计上体现为边际成本与收入成正比,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没有前期的大量固定成本投入。一般会计报表表现为的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较小,但是增加销售产生较高的边际成本,也就意味着他的毛利不会很高。

理解了软件产品商业模式不同,带来边际成本不同,体现在会计报表上的毛利水平就会不一样,从这家公司利润表看,毛利很高,在它的商业模式描述中,产品和定制两种模式都有。


我当时的判断,这应该是一家以标准产品软件销售为主的公司,因为这家公司的毛利非常之高,比较符合标准产品销售,边际成本较低,毛利高的特点。


不过再一看,这家公司的销售结构中,定制软件占80%,这与它表现出来的成本毛利构成严重背离,使我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最终证明是一家财务造假的公司。从这个例子,我们明白,不同商业模式有其特定的规律,在会计信息上也会展现出来。


如果你能理解商业活动,对于会计信息的研判就高人一筹。


15.jpg




10.jpg




什么是企业中唯一不能少的要素?自然是人,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资产项目都是惰性的,需要由人来组织控制和实施,既然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而这个情况只能是能动的人来操纵的结果,因此,读懂会计报告背后人的想法,是我们理解会计信息的诀窍。


我的老师,已故香港中文大学会计教授吴毓武先生,曾经教导:公司财报就是人生活报剧。当年,我年轻,没有听懂,怎么公司财报就成了人生活报剧呢?


多年之后,我和一位财经记者聊天,谈到我之前遇到的亨达股份案例(参见作者新书《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第一章现金是真的吗?),这家公司股价2元,每股现金4元,每股净资产8元,一些朋友和我都投资了。


但是随后发现,逻辑上有点问题,因为这家公司不到一年前,做过定增,定增价是8块多,而现在股价是2块,如果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是理性的话,只要还继续看好自己的企业,想继续玩下去,那么就应该高抛低吸,应该回购股票,净赚6块的事情为什么不干。特别是账上有大把现金和大把未分配利润,此时理性决策应该分红,获得现金,再回购股票,可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什么不做?


可疑啊!说到这里,对面的镁铝记者拍案道,太精彩了,分析财报分析出了人心!


我的同学,致同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恒忠说:看似一个简单会计借贷分录,反映了一个企业公司治理的理念,反映了董事会的决策,反映了实际控制股东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我的总结是:你看的不是会计报告,你看的是人心。


上面从外部看会计报告的角度,理解人性对于理解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下面讲一个小故事,看看做会计工作理解人性的重要性。


财务经理的困惑


若干年前,我到一家软件企业任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小W是个身材壮硕眉头紧锁的小伙子,海龟,之前在四大干过几年审计,后来经为企业做IPO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合伙人介绍来的,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干了几年,财务部只有他一个经理。


在与老板和其他高管闲聊时,他们都隐隐约约透出对W经理的不满,至于到底是什么不满,也都没有明说,小W自己也感到这种不满,但也没说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毕竟刚来,我也就没有追问。不久,在一次经营分析会上,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这家软件公司是做大型定制软件的,同时在进行的项目也就几十个,分散在几个事业部,每个定制软件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投入该项目的软件工程师人工费用以及与人相关的差旅费办公费等,项目收入减去项目直接成本就是项目毛利,再按人头均摊承担公司间接费用后,可以计算出项目利润率,项目利润率是公司考核事业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关键指标之一。


与制造业相比,这种定制软件公司的收入成本分析相对简单,成本主要是人工,没有物料消耗,没有在制品存货等一系列麻烦。经营分析通常是间接明白了的,思路就是把每个项目的收入与直接成本匹配,不能直接匹配的间接成本例如管理费财务费等按照一定指标在各项目间分摊就是了,这个分摊并没有一定之规,仅仅根据管理需要和企业习惯即可。


鉴于这些情况,我觉着这家公司的经营分析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也不是很在意,不过听着听着,我的耳朵就竖起来了。
经营会议的参加人是老板、管理层以及各事业部的头头,先由财务经理小W展示上个月的经营数据,小W用PPT逐个部门展示该部门各个项目的收入,成本、利润以及利润率情况。按照老板年头上的要求,每个项目的目标利润率是20%,头几个项目都不错,利润率也都达标,大家也都没有出声。


11.jpg



到了第四个项目,这个项目规模还不小,但是利润率却只有不到10%。老板发话了,谁谁谁来了没有,解释一下什么情况!这是我熟悉的场景,经营分析,管理会计分析,或者KPI的分析会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重要抓手,不达标就要拿出来问责,这也挺平常。

不过,那个被点名的事业部领导,倒是很镇定:财务部的数据不正确,我们自己监控的情况不是这样,会前我已经和W经理沟通了,他没有能给我一个解释,证明他的数据是怎么来的。


大家一起转头望向小W,小W说了几句经营收入与会计收入如何不同之类的话,其他几个显然对此事不满的事业部领导也加入了战团,大致意思也是小W的数据是不对的,不能用来考核他们的业绩之类,老板听着大家的争论,很不满地对小W说,我和你说了多少次了,数据一定要搞正确再拿出来,接着扭头对我说,你回头研究下。


会后我不解地叫来小W,把他的分析数据展示给我看,和预想的差不多,这个经营分析实际上并不复杂,小W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只需要少量完善即可。


我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个,经营分析的数据和会计数据有差异,需要勾稽上,第二个,所有项目成本明细数据都需要链接起来并马上能检索到。


小W甩着头很不以为然地说,“经营分析数据和会计数据只差5%,有什么关系!成本明细数据那么多,没必要搞链接,有意见会后查就是了。”恩,也许他说的很有道理,你们觉着呢。


12.jpg


不久,他辞职离开了,继任者是小Y,自然经营分析的工作落到了他手里。在他开始之前,我又把我的两项要求告诉他,小Y不解地挠挠头,不过小Y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严格按照我的套路重整了资料。


停了两个月的经营会又开了。这次,我让小Y先整体介绍一下会计数据,再通过勾稽数据表还原经营分析数据和会计数据的差异,然后再开始介绍具体项目收入利润分析。


和之前一样,第一个经营状况不佳的项目,相关负责人还是老套路,质疑经营分析数据的正确性,不过小Y的数据是层层链接到明细数据的,质疑哪一个,就立即在电脑上层层追到明细去看,整个过程都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几次较量下来,慢慢就没有人再挑战数据正确性,此时,才进入讨论经营原因和改进措施,虽然这个会开了很长时间,不过老板看起来似乎很满意。


会议结束,小Y跑到我办公室,有点迷惑地问我,你怎么知道他们要挑战我们数据的正确性,幸亏我们在会计数据勾稽上做了准备,他们没法质疑整体数据是否正确,又对每一个明细做了链接准备,当场展示出来堵住他们的嘴。


我笑道,老板要用这个分析敲打他们,这个是老板的目的,而被敲打的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和质疑,这就是人性,和会计技术没有什么关系。


之前小W为什么铩羽而归,就是他不理解这一点,他以为会计数据与经营数据只有5%左右差异,根本不影响分析结论的,这点他可能是对的,但是被考核人的着眼点不是这样,既然你数据对不上就是不正确,既然不正确,你搞正确了再来,先把你挡回去再说。


如果没挡回去,那么就来第二个,质疑细节数据,这个必须当场PK,否则说,会后下来你们再核对一下其实是没有价值了,只有当着所有人面,当场PK。你做的很好,他们就没有进一步借口了,这才能回到经营分析要达成目的上来。


不过,你要注意这才是第一次,后面还得继续PK几次,就不会有人再质疑你数据的正确性了。另外,下次再经营会议前,一些绩效比较差的项目,你要事前和他们领导沟通下,也帮他们找找原因,让他们慢慢理解我们并不是他们的敌人,随时准备帮助他们。


会计工作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技术。



作者:饶胖,资深董秘CFO、香港中文大学会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研究生,著有畅销书《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公众号饶教授说资本

图标赞 10
10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