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去年是金蝶25周年,我们将过去的创业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这本书,很荣幸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陈春花为本书作序,特将该文章刊登在我的个人号上以飨读者。
▲求道
因为“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缘故,我与少春主席合作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一方面参与了由少春主席发起并全力资助且身体力行推动寻找和研究“中国杰出管理模式”的相关活动,见证了它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见证了金蝶在过去十年中转型发展,并成为新技术弄潮儿的历程。
▲2012年徐少春在第五届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现场
我是在更早的时候认识少春主席和金蝶公司的,那个时候我还在山东六和集团任职,公司的财务软件系统就是金蝶的产品,之后我又深入了解了金蝶融入农牧企业的专业服务与研发,对这家公司产生了特别的感觉,也开始与少春主席近距离交流。
当决定把实业界与学术界对接起来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少春主席,并邀请他一起到武汉参加“管理学在中国”的学术研讨会, 那一次少春主席的发言给学术界的同行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令我想不到的是,源于此,少春主席发起并资助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项目,其表现出来的气魄、担当及行动力,让我深深折服。
我想在那个时候,少春主席已经把“梦想”的种子埋入中国管理实践与研究之中,这梦想在金蝶生根,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十年探索中生根,更在中国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历程中生根。
▲2017年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闭门会议
我脑海中会闪现出很多熟悉的画面,从技术升级,到激活个体,再到激活组织,再到一起推进“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和“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简称“C50+ 论坛”)的设立,一个个画面、一次次合作、一个个惊喜,都涌现了出来。
少春主席带领金蝶人从财务软件开始,伴随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有些时候我也参与到他们砸掉电脑、 办公桌,甚至砸掉职位的行动中。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有组织地放弃自己固有的优势和习惯,这一切不容易做到,这需要心智的开阔,需要内在的动力,需要气魄与决心,更需要胸怀与担当,但是少春主席和金蝶人做到了。金蝶系有8000名员工,他们不仅仅是在追求做出伟大的产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本质上更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所以当少春主席告诉我,他把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引入企业,并让它成为内在驱动力量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突兀感,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因为用他的话说,“企业即道场”,企业本身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一个修炼的场所,也是一个道场。阳明先生的“在事上磨”“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在金蝶的转型过程中,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并成了金蝶人自觉的修炼习惯。
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带领企业走上持续成长的道路,是一个永恒的挑战和责任。你会感受到少春主席在引领金蝶持续成长的方向上,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是一个有远见和务实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他赋予金蝶使命,并把自己完全置于这个使命之下。他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学习和对话的状态中,不断与客户、研究人员、员工、学者,以及同行和企业家们沟通交流。而至关重要的是,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比如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新金蝶”。
记得2017年10月我们一起见证金蝶启动新标识系统的时候,那些飞舞的彩蝶,仿佛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金蝶在腾飞。 转型对于金蝶来说是明智之举,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所以,你看到这个过程的艰辛——一方面有来自客户习惯的外部压力,一方面有来自放弃原有优势的内部压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不确定性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可喜的是,金蝶做到了。当看到金蝶在云业务上的迅猛发展,以及带给客户全新的价值创造的真实绩效时,这家企业所经历和探索的路径与方法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期待你借此去做出自己的创新尝试。
也许是因为自己非常熟悉金蝶和少春主席最近十年来所走的路,我会更加关注金蝶转型的内在驱动力量是什么,那就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如何成为一个“布道者”,把价值观内嵌在企业组织体系中,内嵌在组织成员中。
“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已经完全融入金蝶的战略与经营之中。近十年来,金蝶人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管理实践的中国管理模式,并且矢志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管理的奥秘。
少春主席第一次和我谈到“阳明心学”的时候,他兴奋地告诉我,“致良知”就是中国管理模式最好的内涵,而他本人将“致良知”视为中国管理的本质,完整引入自己的管理实践及金蝶的管理体系中。
同时,他坚持要以“创新和奉献”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以“致良知 +”和“互联网 +”两种力量从内而外建立独特的企业发展模式,形成命运共同体。也正因为如此,金蝶收获了最近几年的强劲增长。“致良知”是回归本心,对于当下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今天技术变化迅猛、价值追求多元、挑战与机会并存,如何真正找到一条健康的企业发展之路,如何引领组织成员为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赚钱不是商业的最终目的,只是商业必须具有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如果不能还原生活本身,它就失去了意义。当商业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有感知未来的能力,也让我们有承载过去的载体。它可以让我们人类所有的感应串联起来,这个串联的过程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
如果能真正达到“致良知”的境界,那么我们根本无须去“猜”顾客的需求,自然就有“行”的方法摆在那里,而且必是众人乐意接受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明心学也是在教我们如何追寻生命的本真,从而实现生命(生活)的意义。
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中国必将与世界分享其管理智慧。这句话给少春主席带来梦想和激情,并让他认识到作为企业家的使命。多年来,他一直认为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带领人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所提出的“三角模型”包含了管理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即管理哲学、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这是任何一个管理模式都必须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而管理哲学则是管理模式之灵魂。 也正因为如此,少春主席带领金蝶转型时,把“致良知”聚焦在日常工作中,甚至金蝶的企业文化里,更重要的是将其直接转化为金蝶的方法论及管理模式。
企业转型的“BML”公式,即金蝶转型的核心方法,企业转型 = 商业模式 × 管理模式 × 领导力。这个公式表明,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型,即商业模式转型、管理模式转型和领导力转型。
也就是说,在企业转型成长的S曲线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三条转型曲线,即商业模式S曲线、 管理模式S曲线和领导力S曲线。商业模式转型围绕着用户、市 场和产品,管理模式转型围绕着人才、组织和机制,而领导力转型围绕着愿景、文化和能力。
同样,商业模式曲线、管理模式曲线和领导力曲线的变化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反映在企业价值曲线上。也就是说,企业绩效成长曲线的变化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领导力三条曲线共同演进的结果。
企业是个整体,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我一直强调管理需要回归到“整体论”上,以“企业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去理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去推动企业转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更有远见,更能融入环境,更能与顾客在一起。当拥有整体能力的时候,企业才能焕发出能量,取得卓越的绩效。而这个整体的核心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拥有“良知”的个体,这是领导者所要真实感受并真切启发的核心关键,在这一点上,金蝶做了极有价值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
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金蝶人相互学习,打破藩篱,精诚合作。他们不断寻找机会突破自己,不断打破组织边界,让改变成为一种习惯,让新增长变得生动与真实,让金蝶在客户面前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引用一首阳明先生的诗,与大家共勉。
道自升沉宁有定,
心存气节不无偏。
知君已得虚舟意,
随处风波只晏然。
(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 BiMBA 院长)
——《金蝶转型:良知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