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的区别在哪里?原创
金蝶云社区-Benny身份
Benny
26人赞赏了该文章 1,453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0年09月09日 09:46:37

最近,每天一堆公司找我合作让我帮他们设计税筹,又每天能接到无数个营销电话要帮我做税筹的。

 

所以,陌生的电话我是不接的,再加上微信我也是不提醒的,很多时候连客户都找不到我。我也因此错过了几个大单了,也许我的发财路就这样被我断送掉了。

 

我曾经是无比的嫌弃税收的,原因就在于,在学税法的时候,学的越深,就越感觉很多税制不是很合理,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越觉得不合理,抵触情绪就越来越强,然后开始嫌弃。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看遍了人间冷暖,很多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那些曾经嫌弃的东西,也越来越能看透它的本质,你看似的不合理,其实可能是现阶段最合理的。

 



虽然我们常说,纳税光荣。

 

但是不管是任何一个企业,还是小到每一个人,大多数情况下光荣只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因为没有人愿意多交一分钱的税,而税收是强制性的。

 

当个税第一次汇算清缴的时候,我见过过有些人因为退了四百块的税而兴奋的手舞足蹈,也有些人因为要补四百块的税而破口大骂。

 

毕竟,小小碎银几两,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问题。

 

由于人性的存在,所以税收筹划的生意越来越火爆,玩法越来越多。

 



很多税务筹划的公司,甚至全公司都没有任何一个懂财务的人,更别说懂税务了。

 

这个行业,门槛低,利润大,市场乱,人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在税收筹划的行业里,见到的最多的词就是避税。


百度搜了一下,对避税的定义是利用税法的漏洞去节约税款。


这个定义听起来让人感觉很别扭,既然是漏洞,那么漏洞一定会被堵死的,那不就代表着纳税筹划的失败吗?


况且,反避税条款已经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已经延伸到了个人所得税,避税不是顶风作案吗?可能长久吗?本身就是高风险。




另外一个,说的最多的词就是降本增效。

 

可是真正明白降本增效的,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人,是来挣钱的,不是为企业真正解决问题的。

 

我这两年,见了很多因为税收筹划被处罚的案例,甚至很多专业的税筹公司、事务所也被查的底朝天,生存在合规与不合规的夹缝之中。

 

现在,大部分的税务筹划都会跟个税相关,也就是名义上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毕竟人工成本通常是一个企业最大的成本费用之一。

 

很多税筹公司的方案,只会关注降本,不会关注增效,因为它们根本不知道增效是什么。

 

另外,在降本方面,只会关注人力成本,不懂得企业的其他成本,甚至不懂得税务的逻辑。

 

那么为什么它们还能做税筹呢,一方面,它们有洼地,可以核定出比较低的税率。另一方面,它们会有一个资金通道的系统,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购买,资金通过这个通道走出来,就变了性质。

 

这种模式,就很像利用关联交易把资金走一圈,营收就增加了。方式不同,但是性质有点类似,都是通过一种资金循环,在名义上去改变资金的性质。

 

通常来说,就是把个人的综合所得,变成经营所得,而经营所得,通常又通过洼地来核定征收。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自由职业者,因为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本身他们就是独立承接业务,就像个体户的方式。

 

但是,自由职业者在国内毕竟是少数,真正有能力做到高收入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时候,这些不规范的税筹公司,就会制造一些证据,把企业正式员工包装成自由职业者,来达到这种效果。

 

   image.png         

 

我们先看看这个逻辑,本身,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合法合理和合规的。

 

问题就出在,使用这个逻辑的公司是谁。

 

这种模式是基于目前新经济下的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这种逻辑解决了平台企业上下游的税收问题,也解决了个人在平台承接业务的完税收入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不正规的税筹公司,利用这种逻辑,变成了买卖发票的2.0版本,给买卖发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实际干着不合法的事情。

 

所以,在合法和不合法的两条道路上,都有需求者和解决者。

 



税务筹划怎么做

 

不管你要做什么样的税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离不开两个根源。

 

从2017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各种税务筹划,在你的客户中,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外企还是国企,税务问题都是他们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关于目前税制的奇葩状态,

 

还是先从增值税看,现在的增值税其实是一种相对扭曲的状态,商品和劳务的增值税都不一样,那么你如何强调按增值征税呢?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就显得不再那么公平。

 

但是现实中,税务筹划怎么做呢?

 

就比如增值税,由于我们的税率不同,那么如何把高税率转化为低税率,这就是几乎市面上所有税务筹划公司筹划底层逻辑。

 

个人所得税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综合所得与经营所得的税率不同,那么就想办法把综合所得变成经营性所得。

 

那些洼地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洼地税率低,想办法让这些公司通过洼地享受低税率。

 

这就是税务筹划的第一个本质和根源,找差异。

 

找到了差异还不行,你怎么能把高税率转化为低税率呢?

 

举个例子,某某租车公司,你首先需要在他的平台上注册账号,然后付费和租车使用,使用完毕后你需要开具发票,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收到两张发票,一张租车发票,一张服务费发票,这两张发票税率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租车的税率应该适用13%,但是你发现你支付的大部分款项都被开成了6%税率的服务费发票。

 

你无法质疑它,因为它确实提供了互联网平台的服务,车辆的检查服务等等。

 

你也可以质疑它,因为在租车费和服务费划分的比例上,并没有一个明确和合理的标准。

 

这就是税务筹划的第二个本质,寻找模糊化。

 

商品和劳务的区分实际上非常模糊,选择不同的方式,交的税就不一样,所以增值税产生了大量的扭曲,也产生了大量税筹的空间。




之前有朋友问,那不是混合经营,从高税率征收吗?


问出这种问题的同学,通常就是学习比较认真的,但是没有实务经验的。


只懂得原理,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东西转化到业务实务之中。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目前的电视,现在的电视都很便宜,我记得以前我买的一台大屁股电视都要一万多块,现在的智能电视都只要小几千块,甚至很多电视都是成本价再卖,为什么?


我们仅仅从税收的角度来看,比如一个电视之前要卖4000块,但是要交13%的增值税。


现在我卖2000块,但是现在的智能电视,你要看电视,看电影,很多都是需要花钱购买的,有些会先送一段时间的会员,也有的强制购买会员,也有的免费会员体验结束后,会引导你续费。总之,这是商业和营销模式的问题,企业会有自己的测算和规划。


这时候,本来卖4000块的电视,我改成电视卖2000块,这样的降价,就吸引了更多的购买力,然后我通过各种模式收到2000块的会员费,仅仅从税收上看,2000会员费的适用税率就从13变成了6。整体税负就下降了。


我们上边其实提到了资金循环,在不同的业务模式下,针对不同的情形,资金循环的点越多,风险就会越小,你就能看到很多税筹公司其实由一堆公司组成,资金经过一系列的流动,绕了几个弯,其实像是摆脱警察的追踪,故意绕几个圈再到达目的地。

 



税筹和偷税漏税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很多时候,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做的太过了,就很可能变成逃税了,踩法律的边线。

 

再说说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政策鼓励的,尤其是各地的一些地方性政策,一些开发园区为了招商引资,都会给予相当力度的税收优惠,还有一些行业性的税收政策等等,这种税收优惠政策,就是鼓励企业去投资这些行业,响应政府政策,这本身就是一种税筹。

 

税收的完全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就如同我们之前说的公允价值一样,我们都知道公允价值是最公平也是最合理客观的核算方式,可是在实践中,永远无法实现完全的公允价值,至少目前是不可能。

 

包括在个税中也是一样,在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的定义中,税法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其实很多做法实际上在打擦边球,或者利用和当地的税务机关的关系。既然税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那么这个解释就靠人了,每个地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说法。这就是模糊性。

 

税收上,只要存在不完全平等,就存在税筹的机会。

 

有税筹,就离不开风险,谁的风险把握的好,谁才能长久。

 

等你到交税的时候在做税务筹划,已经做不了了(比如劳务报酬),很多企业的税务筹划都跟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企业做这个事情之前,就想好了怎么做,来做这个税筹。

 

税筹要做好,一定要了解所有税收政策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做出判断。 




写的有点乱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


税筹的根源和本质,第一是找到差异性,第二就是找到模糊性,然后去打破它。


目前市场上的常见税筹的方式主要是三种:


1、改变性质


就如我们上述所讲,把综合所得变成经营所得,把商品销售变成服务,把正常支出变成研发支出来利用加计扣除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2、利用纳税期间


最典型的纳税期间就是所得税的弥补亏损,我们通过对利润的规划,使得利润都有亏损可以弥补,不要浪费掉曾经的亏损。


3、地域转移


通常是利用税收洼地,去税率低的地区去交税。比如曾经的霍尔果斯,现在的海南。还有各地的园区。但是每个地区的能力是不同的,这种能力就是政策的稳定性。




做审计的,总喜欢告诉企业这里不好,那里不合规,然后搞一堆东西出来,但是效果除了合规,也说不出什么了。


但是做税筹的,会告诉企业,这里能省钱,那里能省钱,虽然也不懂得什么是增效,也不懂怎么把握风险,起码听到省钱,企业也是开心和有兴趣的。


做财务的悲催就是,考个CPA以为具备了专业能力,各种学习和研究,最不屑一顾的就是那些销售,那些记账,那些税筹,总觉得这些领域根本没法跟我们这些专业人士相比。


但是当你的专业能力越强,工作经验越多,你就逐步的开始沦为曾经不屑的销售人员之一。


最难搞的永远不是专业,最难搞的永远是人。


图标赞 26
26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