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成青年在假装合群:无社交,等同于“异类”!
金蝶云社区-夏未央
夏未央
25人赞赏了该文章 720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8年10月09日 10:30:03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242.jpg

太宰治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但我们大可不必这样,独立又丰富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

——小思


 来源:毕老师说(微信号: BiLaoShiShuo)  

作者:惜朝 

转自《哲思风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针对年轻人开展了一项调查,竟然发现九成青年存在“社恐”症状。


9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会假装合群。


58.0%的受访者认为假装合群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62.5%的受访者希望能改善这种情况,勇敢说“不”。


活在圈子里,却始终融不进圈子,这就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现实写照。


走进新圈子,自然希望尽快融入;顺应新朋友,却发现内心始终抗拒。


合群,一直都是年轻人避无可避的社交问题。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249.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Allen今年24岁,他说自己从小到大,总是集体中格格不入的那个人。


“同学都在操场玩,只有我坐在一边看书,就有人说我‘装清高’。”


“大学住宿时,室友说要去跨年,我为了合群不得不熬了一夜。”


“同事们天天组团出去吃饭,我也想跟着,却不好意思加入他们。”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256.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Allen的故事,就是我们身边大部分人的缩影,活得自在和假装合群之间,总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读书时走不进同学们的小团体,工作后融不入同事们的大圈子,“假装合群”成了无奈的选择。


这,本就是由中国的“集体文化”决定的。


中国的家、国意识特别强烈,直接导致了每个团体中都存在集体主义:只要你无法融入集体,你就会被孤立;不合群就是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01.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芳华》中的何小萍,从始至终都像个异类,因为她做不到合群。


她因为莫须有的原因“得罪”所有人,她一不小心就成了众人攻击的对象,不合群的代价竟如此之重。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了合群你都做过什么”,上万个关注,几千条回答。


每个人都渴望融入集体,却因为各种原因,游离在外。


@北北的小凳子


舍友们迷上了“王者荣耀”,电脑一直挂机游戏,在宿舍的时间全都用来打游戏了。

我从来都不喜欢打游戏,他们问我要不要一起时,我居然一时“鬼迷心窍”答应了。

天知道,我根本不懂怎么操作。后来才明白过来,那时的我大概担心和舍友没有共同话题吧。


@烦恼三千字


经理开会说周末要集体活动,举手同意参加。我看到他们都举手了,于是也悻悻然地举起了手。坐我旁边的同事不解,她问我周末不是已经有约了吗?可在那种场面下,我哪敢拒绝呀。枪打出头鸟,我假装合群,是相信大家的选择一定不会出错的,随大流才更有安全感。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08.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奥尔尼姑娘


主管找我谈话了,让我注意一下平时的工作方式,很多同事都反映我太孤僻了,难以交往。我真的不知道何时成了别人眼里的“另类”,或许是因为我比较享受一个人工作,很少参与大家的讨论吧。


从不合群到伪合群,无奈的背后隐藏两大原因:


担心没有话题,成为集体的“异类”;在集体中寻求安全感。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有一种颠倒黑白的愚人水,所有人都喝了,你要不要喝?


高晓松说,他不会喝。不喝,说明你还有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喝了,代表你屈从于所有人的选择,于是你融入了集体,却也失去了理性。


“融进去了,也就化了,也核都没有了。”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15.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人们假装合群的现象。


羊群,本来就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聚在一起也没有主心骨。


但只要有一只羊动起来,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一哄而上,整个羊群全都向着一个方向狂奔。


却根本不会考虑到,前方等着他们的,究竟是草丛,还是狼窝。


假装合群的本质,就是随大流,是失去自我,也就是常说的“平庸同化”。




我认识一个朋友,国内一流大学高材生,人聪明,条件优越,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毕业后的他居然选择回家乡当公务员。


我们打趣他说,是不是想投身国家建设,他反倒说我们想太多:“大家都在考公务员啊,这么个好饭碗,谁都不想错过吧。”


只能感慨,人各有志。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23.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乌合之众》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假装合群,不仅是平庸同化,更是在浪费时间。


你之所以选择假装合群,也不过是为别人而活着。




如果不用刻意假装合群,不用为别人而活着,那生活该是什么模样。


想起梁朝伟,那个在事业上卓越非凡,在生活上却甚少被捕捉到痕迹的男人。


有戏拍,他就沉淀到剧本中,甚少离开剧组。没戏拍,他就沉淀到生活中,不是去玩帆船,就是去买菜做饭,甚少离开家庭。


减少曝光,减少聚会,他是影帝,也是普通人。


有个微博博主说得好:不用假装合群,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认可。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31.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你可以选择孤独。


“微信之父”张小龙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喜欢一个人工作,他也享受孤独,却创造出连接千万人的社交工具——微信。


他曾说过,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越是孤独,你越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也就越能专注地投入到事业当中。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圈子。


我们没必要为了融入圈子而迁就别人,而假装合群,相反,我们可以选择能够接纳自己的圈子。


只有和自己相似的人聚在一个圈子里,这个圈子才是成立的。


微信图片_20181009102338.jpg

 ©电影丨《模仿游戏》


正如我朋友波波,宁愿和几个驴友去爬雪山,也不愿参加公司的年终派对。


他说:朋友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就要与和自己兴趣一致的、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人做朋友。


是否合群,不能成为判断你是否优秀的标签。内心的力量,手握的实力,才是你强大的标志。



赞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