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金蝶云社区-卡比兽就是你啦
卡比兽就是你啦
10人赞赏了该文章 1161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8年09月26日 14:48:44

作者:赵丹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83640/answer/143627130
来源:知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管理”逐渐成为了一种人们争相传颂的武林玄学,似乎一旦掌握,便领悟了这世间和人生的真理,从此做任何事情都战无不胜,无往不利。

我当然曾经也入过这个大坑————每次在网络上看到那种“七招教你学会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九个小窍门”这种文章,我都会迫不及待的点进去看,然后什么番茄工作法、列出明确计划分段完成、坚持早睡早起都尝试过,当然是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在电脑上下了一个番茄工作法的计时器以后,我发现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按照“专注30分钟休息5分钟”这种办法来工作和学习。有的时候看喜欢的书,或者完成喜欢的作业,30分钟到了根本停不下来,有的任务和项目则会让我痛苦不堪,从来就撑不够三十分钟。

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计时器这种东西根本就是辅助作用,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自控和自律让自己专注30分钟,该休息就休息,到了5分钟绝不拖延,立刻回来工作,那TA根本就不需要计时器这种东西好吗!!同理,如果一个人感觉让自己按照规定好的时间来工作和休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计时器的存在并不会把这个任务变得简单许多——该拖延还是拖延,该走神还是走神。

这是因为,这些辅助工具,本质上还仅仅是工具,只能够让已经擅长时间管理的人过的更轻松,却不能让本身自控力很差的人,一旦拥有了工具,便农奴翻身做主人,变成时间管理的超人。


一、时间管理到底是什么?

那既然工具没有用,什么有用?

作为一个读了多年法律的人,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最喜欢的一种思路就是抽象化——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出背后的规律,再根据总结好的规律来分析眼前的现象。就像之前在你在美国法学院读法律博士 (J.D.) 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这个答案里面讲过的,我在美国法学院第一年能拿到一份爆款(?)的GPA,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喜欢总结outline,分析一个个单独案例背后的规律、一个阶段的案例背后共性的法学思想和原理,再根据这些共性来思考其它的案例。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必然都是相似的。

在我发现作为“工具”的种种时间管理的小技巧,对促进我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并没有帮助外,我就开始思考——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既然这些工具和技巧帮不了我,到底怎样才能治疗拖延、说一不二的执行计划、高效专心的读书写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时间管理并不是一门知识、或者说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能力。时间管理的本质并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是自控——控制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也是自律——克制自己不要在不正确的时间做不该做的事。

人类作为生活在四维时空的三维动物,本质上,是不具备管理“时间”的能力的,所谓的时间管理,明明就是管理自己。时间是单线往前,不能折叠倒退和快进,人作为在时间线上行驶的动物,唯一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为。

所以,“时间管理”这个词其实很有误导性,让人觉得“时间”像是一群物品,只要学会了某种管理小窍门就可以开始分门别类,有序利用了。没有意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控和自律,就会像曾经的我一样,妄想只要看几本书,学会用几个小工具,就可以成为那种效率奇高的人、似乎有永远用不完的时间来过上无限可能的人生了。

规划时间并不难,谁还没有雄心勃勃的列过几个寒暑假计划和读书清单呢?难的是,控制自己按照做好的计划行事,严格根据提前分配好的时间去完成目标。


二、时间管理的能力要如何提升?

意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律和自控的能力,而不是一门技巧、知识或手艺,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了。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点亮了这个技能点,他们有清晰的目标,有理性的计划来分配时间,有各种各样的理想,也有强大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让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像上了发条的秒针一样,坚定不移地走向最终的方向。

我在耶鲁法学院最佩服一位的教授,Ian Ayres,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固定早上五点起床备课,下午五点固定跑五公里,永远是精神矍铄、彬彬有礼,又思如泉涌的状态。一学期发了144篇论文,从知产、财产法到医学和生物,似乎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生活规律、做人教书一丝不苟,学术高产而创新。这是怎样的人生啊。

我曾经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变成Ayres的人,或者说,Ayres这样的人究竟特殊在哪里。

为了说明白我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我觉得最简单的叙述方式是做一个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提高“跑马拉松的能力”?假如要跑完一场马拉松,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要经过怎样的训练?

略一思考后便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是,想跑一场马拉松,仅靠知识——了解跑步呼吸有氧运动的原理——是不可能的,它也不是一种技能——不是会和不会跑的问题,不需要肌肉记忆,本质上是一种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个人能力。

比如说,你要有比较发达的腿部肌肉和核心力量,能在长时间有氧运动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

你还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虽然VO2 Max的数值作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但是也有实验证明可以通过训练讲这个能力提升5%到20%。

当然,知识和技能对于跑马拉松也很重要。你当然需要了解呼吸、代谢和运动的原理,来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你还需要掌握跑步的技能——不同的跑步姿势会带来不同的效率,对身体的负担和损伤也不同,想要让自己掌握一套最省力对身体的冲击力又最小的跑步姿势,就需要不断的以这个姿势训练,让身体养成肌肉记忆,学会“以这个姿势跑完马拉松”这一技能。

心态和意志力也很重要。在长跑的时候你既不能总觉得太苦逼,又不能过度兴奋,要平和和坚持。当然也总会遇到难受的不想再跑的时候,而日复一日的训练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耐性来完成。

其实,时间管理的本质上也是一样。想要变成一个高效利用时间,能最大化挖掘自己的潜力的人,本质上,就跟训练自己去跑马拉松一样,需要培养一种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个人能力。

在决定训练自己去跑马拉松之前,肯定要先像前面分析的那样,想清楚到底是那些因素共同作用了最终的目的,再针对不同的因素思考出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说针对腿部肌肉和核心就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针对心肺功能就用高强度间歇的方法来刺激心率,提升心脏的供氧能力,知识则需要研究理论认真学习,跑步姿势作为技能则需要不断的重复来养成肌肉记忆。

这个思维实验的目的就在这里——在想全面提高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之前,需要进行拆分型思考,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能力?针对不同的因素又要如何训练?

三、影响时间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说了这么多,感觉到这一段才是真正的肉!Let's get to the meat of the problem。

怎么能像上面分析跑马拉松一样把涉及到时间管理的能力来拆解分析?

这个部分我还在思考,经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得出一些结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为了更方便理解,我简单做个归类——影响到时间管理能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天赋、知识和习惯。

先说天赋。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自律和自控的能力,相辅相成,前者是控制自己不去做计划外的事情,后者则是要求自己按照计划完成事情。

为什么时间管理需要自律和自控?很简单啊,想想小时候寒暑假的时候列的满满当当的计划表,是不是看到计划就觉得自己会化身时间管理的超人,过一个好充实的寒假和暑假?

反正结果怎样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

但是小时候没有意识到的是,那种少见的能够在家老老实实坐上一天,按照定好的计划完成任务的小孩儿,明明就是天赋过人非比寻常啊!

这种天赋,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才在脑科学的领域被证明的。我翻了几篇paper,虽然专业名词可能说的不对,不过大概的原理是这样的:

人类平时作为智能动物进行的一切思考,从抽象思考数学运算,到身体协调,再到自我控制,都涉及到大脑前面的一块区域叫做prefrontal cortex,中文通常翻译做脑前额叶(我不是学医的翻译错了不要怪我!

就像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一样,不同人类大脑的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块脑前额叶呢,有的人天赋异禀,发育的比较好,神经元丰富而有活力,有的人则不那么发达。

那脑额前叶发达跟自控力有什么关系?是这样,脑额前叶的容量是有限的,它同时又要掌管人类很多的智能活动,其中就包括“控制自己做某事”。让你左右手同时写字难不难?让你一边练瑜伽一边背书难不难?同理,让你一整天都要求自己按照计划行事,同时还要处理其它事项,是要消耗脑额前叶的精神力的。这块脑子发育的比较好的人,就可以驾轻就熟,轻松自如地做到让自己按照时间表行动。

但是,起码从我的经验来看,虽然脑额前叶发达与否有先天差别,后天也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提高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准备申请美国的法学院,备考LSAT需要每天拿出五个小时的时间来刷题,当时的我觉得这种“每天控制自己去做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比起真正拿出五个小时来做题,让我觉得更痛苦的反而是在悠闲舒适的大学环境里,强迫自己早上起来走到图书馆这个过程。

来了法学院之后,巨大的学习压力让我别无选择只能强迫自己每天起来去上课,上课听不懂就拼命的记笔记,然后憋着一口气一定要不眠不休的整理outline。那一年的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有意识的“自控自律”去学习的概念,一切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其自然的——不努力记笔记就听过课就忘了,下课回来不努力看reading第二天就听不懂课,回来不做outline一学期的知识就不成体系,考试还是懵逼。

人在压力下是可以逼出无限的潜能的。我法学院第一年完成我自己从前根本想象不到自己能够完成的事,读完了所有reading,写了四篇十几页的memo,八门课每门都做了近百页的outline,最后考试全A。

比起最终的结果,当时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努力逼迫自己自控和自律的过程——我发现,我在有压力的时候强迫自己起来学习的能力,跟我控制自己做其他事情的能力是可以无缝转换的。比如说当时一个学期超负荷状态学习下来,考试成绩出人意料的好,我就决定要转学,本来按照我曾经申请法学院的工作效率,PS这种东西我怎么也得先憋三个月才能出来。可是我当时居然完全没有拖延,一步一步的安排好要推荐信、准备PS和简历的时间,按部就班的在计划好的时间点完成任务,在下学期的成绩出来后立刻就把申请都寄出去了。

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也许从科学上来解释,我可怜的脑额前叶被我在法学院第一年虐了一年后,默默积蓄了不少能量,让我在跟自己的拖延和懒惰做斗争的时候壮大了声势,让我控制自己的精神力的成本又小了一些。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经常会有意识的给自己设定一个“跳出舒适区”的任务先定一个三个月左右的中期目标,然后细化成每天需要完成的事。这个每天的任务必须足够具体,还不能够太繁重。就像人不可能从一个运动小白忽然就能跑马拉松了,脑额前叶和自控力的训练也必须积跬步而致千里。去年年初,我决定要开始减脂,研究了一系列理论后,决定开始从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每次半个小时开始。后来逐渐引入饮食控制,先从一天自己做一顿饭,计算热量入手,再慢慢开始自己做三餐,最后半年的时间把体脂从26%降到了18%,而“控制自己去运动和注意饮食”对我来说也变成了一个没有什么成本的事情。

来美国三年,从法学院第一年拼死拼活的学习、到拼死拼活的健身、再到现在拼死拼活的工作,我发现随着最初的无意识和后来逐渐有意识的训练,我“控制自己做某事”的能力是逐渐提高的,我越来越能够完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从“开始想”到“开始行动”之间的拖延也越来越短。

我2016年9月在纽约入职一很传统的biglaw(大律所),平均每个星期有40-50个小时在生产billable hours,有时忙有时闲,有时一周八九十,有时一周二三十,但总体上还是在一个纽约大律所对新人期待的工作时间的标准状态——就是很忙!但回过头来看看,我居然还在坚持着平均每周两次力量两次有氧,上了好多节钢管舞课,长了好多肌肉,还养成了一门新爱好——滑雪在两个月的时间从零基础到黑道无压力双黑看雪况,写了不少公众号的干货,还在上班来回的地铁上看完了三本书。

当然我因此更加唾弃那个曾经拖延效率低的自己了——我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就完成了这么多事,之前上学的时候怎么就感觉时间都喂了狗呢?!

一个曾经拖延成狗的我能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更加让我相信自控和自律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脑额前叶就跟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越练越发达。

从天赋的角度来说,除了自控和自律,对时间管理起到助攻作用的能力还有很多。

比如说,快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对时间管理而言,除了能够控制自己按照计划“开始做”某事,还要保证能够真的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完"。想要高效利用时间,见缝插针的安排事情,能够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也非常重要。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把思维和精力全部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上,需要一定的精神状态、外部环境,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聚精会神”这个状态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比如说——

  • 很多人在嘈杂的环境下就无法做到专心(外部环境)

  • 很多人睡不好比较疲倦的时候容易走神(精神状态)

  • 很多人需要相当长的一定时间才能进入专心的状态,所以必须要有相对完整的一大块时间才能开始做事情(一定的过程)

为什么说这种能力也是天赋使然?在这方面我并没有研究过脑科学方面的论文,不过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就能发现。我从小就有那种只要我想,不管在任何环境、任何精神状态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进入到聚精会神的状态。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但凡被爸妈带出去玩,路上总会带一本书,不管是在公交地铁还是公园长椅上,只要我一开始看书就能迅速被吸引进去,周围什么都听不到了。

但我男票就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如果他今天的reading要看两个小时,他做不到见缝插针的在一天分四次,每次半个小时看完,因为他光是进入“看书”这种状态就要20分钟,最有效率的方法只能是留出一个三个小时的空档,一次搞定。

我生活中还遇到过无数人是那种“在家里无法工作”、“在宿舍无法学习”的人,对这种人来说,进入“专心”的状态要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安静、气氛、有周围的人都在认真的压力存在。而我从大学开始就不爱去自习室,在宿舍坐在床上都能看书,法学院第一年几乎没去过图书馆,从来都在宿舍复习。

那这种“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跟时间管理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利用琐碎的时间啊。

我们都听说过“每天地铁上背单词”、或者“每天抽出二十分钟来学英语”的故事,这种“每天都做但是一次只做一点点”的计划,听起来很美妙又很简单,但其实根本就不容易。

因为,每天只集中注意力二十分钟来做一件事情,就像上面分析的一样,对很多人来说,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外部环境、精神状态、和足够的时间来进入状态,然而并不是每一天都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无法快速集中注意力的人来说,这种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计划,往往不如集中在周末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更有效率。虽然最后事情都是一样的做,但是如果能够利用周中的琐碎时间,那周末自然就可以不用再留出那几个小时的空档了。

那这种快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怎么提升呢?抱歉我没有什么个人经验,因为我难得的在这方面天生点亮了技能点。不过就跟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一样,能否快速集中注意力也跟脑前额叶的发达程度有关,意味着这种也是可以通过有意识训练自己的大脑来得到提升的。

近几年的研究指向了一个可以提高注意力的手段——meditation(冥想)。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Wendy Hasenkamp这个人的研究, 他在伯克利的网站上还写了一篇科普文叫: How to Focus a Wandering Mind,链接在这:How to Focus a Wandering Mind

除了自控和自律,以及集中注意力之外,我能想到的助攻能力还有很多,比如说大脑长时间进行高强度思考的能力。

时间管理、或者说自我管理,本质上是一个长线过程,需要你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每个片段,每个阶段都在认真思考、做计划,然后去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之前,其实有很多阶段都是纯粹在大脑内部完成的。

熟悉我的人才知道,我经常会忽然进入“思考状态”,我是不知道我思考状态下的自己长得有什么不一样,但是我男票经常忽然问我——你在想啥呢?我每次都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事情,他说你表情都不一样啊!! 

那是因为我觉得我真的是除了睡觉,一天里就没有大脑罢工的时候我上班的路上会计划一会儿到了办公室要打哪些电话,今天的任务要怎么按照顺序来完成。下班的路上则计划今晚有哪些工作要做,晚上几点去健身房,练什么练多久,要不要做饭,有没有时间在睡觉前把上次那本书再看一章。晚上洗澡的时候会想下一篇公众号要写什么,怎么构思,前后逻辑怎么衔接(这篇文章80%都是我在写之前就用各种琐碎时间构思好的,真正下笔简直如风,很快就写完了。)

所以日常在跟亲人好友和恋人相处的时候,我也经常就“走神”了。有的时候假如忽然计划要去某个地方一起玩儿,我的大脑就迅速转起来了——什么时间去最合适、休多久的假、什么交通方式、有什么事情要提前预订等等,基本上很快就能给出一个初步的旅游方案。感觉我的CPU可能也是比较高级,计算效率惊人。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说到背后还是一个脑前额叶发达程度的问题不要以为所谓的勤奋和努力不需要智商,能够提前做好规划,并日复一日的坚持,本来就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啊。

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责怪自己“办事太拖延”、“总是完不成计划”。这就好像,你会没事责怪自己怎么没有八块腹肌吗?不会,因为你知道自己没有训练,哪来的腹肌。时间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有意识的训练才能提高脑前额叶的发达程度,像训练自己的身体一样去训练"brain muscle."

说完了天赋,其实知识和习惯就很好理解啦。回到最初的那个思维试验,这两点就可以比喻为对跑马拉松来说,

  • 知识=对跑步理论、呼吸代谢和有氧的了解,能够在学习原理后为自己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

  • 习惯=了解最能够帮助自己跑步的“技能”,从跑步姿势和频率,到各种工具的运用,让自己形成肌肉记忆,养成习惯来降低日复一日训练的成本。

对时间管理来说,

  • 知识=了解时间管理背后的原理(脑科学对于自控、自律、注意力的影响),然后为自己安排针对种种能力的训练计划,比如说训练自控力就可以将中期目标拆分为每天可以实现的小任务来完成,训练精神的集中力可以尝试冥想。

  • 习惯=将训练变成一种习惯,从而降低每日维持的成本,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时间管理的工具,不管是手账本还是番茄工作法的计时器,都可以让“训练”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四、毒鸡汤

按照我写答案的一贯套路,干货后面总是要放点毒鸡汤来升华一下的。

为什么要学习时间管理?为什么要练习自己自控、自律、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样活着不累吗?想干嘛干嘛不行吗?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前几天在地铁上看完了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叫《皮囊》,作者叫蔡崇达,里面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大学做室友的两个男生A和B。A和B都很穷,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活法。A因为家里父亲重病,想要快点挣钱,大学一直在拼命的规划时间,强迫自己自控自律,按部就班的实习、工作和挣钱。B则天马行空,有无穷无尽的梦想,不在意现实的蝇营狗苟,在大学开乐队、参加诗歌社,只求随心随性轰轰烈烈。

故事的结局是,B的乐队和诗歌社都一塌糊涂,因为他只有理想,没有脚踏实地的管理和经营。还因为太沉浸在梦想的美好中而忽视了现实,大学肆业,回家乡当个普通教师,最后抑郁症自杀了。

另一方面,脚踏实地的A虽然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却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忽然被击中,开始痛哭——因为他一直被生活逼迫着去努力,去赚钱,却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过的是哪种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回味了很久。B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实现,最后死在现实和理想对不上的巨大痛苦之中。A有脚踏实地的坚韧,能实现一切目标,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时间管理”或者说“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不是一切事情的终极目的,而是帮助你实现理想的手段。所以做一个活得明白而知足的人,要在A和B这样的极端状态下取一个平衡。

鱼儿活在水里,鸟飞在天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生活方式,自己安心就好。

如果对生活没有太大所求,时间总是够用的,也无须太自律,随性就好。但如果想要的又多,自己又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尝试去规划,却总追不上理想远去的脚步,那种失落和沮丧,是最可怕的。

这也是这篇文章能帮到你的地方。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是第一步,然后脚踏实地的去规划和实现,是第二步,需要的就是这种切切实实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我为什么要苦思冥想自我管理的本质、辛勤去实践各种提升自控力的方法?

因为我就是故事里那个B啊,人生有限,但是想要做的事情无限。

我想要练钢管舞,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力量、柔韧、和平衡,想提高自己滑雪的水平,想学会滑双黑蘑菇道,去年考的潜水证才在夏威夷潜了十几瓶,要快点潜够五十瓶才能去molokini岛的后墙挑战漂流潜水,我还想练冲浪,可是我虽然平衡不错但是太怕水,要抽出时间先在纽约的游泳馆里苦练水性。

我还想重新开始练钢琴,想学着听古典乐,想重新开始画画,从素描速写开始打基本功。我还想看很多有趣的书,写很多很有趣的文章,带着爸妈和男票去各种各样好玩的地方旅行。

我还想在事业上快快成长,作为一年级律师的小兵多学业务,快点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mid-level。希望自己能做到靠谱、踏实又努力,不给队友拖后腿。

在纽约biglaw做律师是一份压力和强度非常大的工作,业内共识都是"this is a very demanding job." 但律师丰厚的薪水却给我了实现各种梦想的经济基础,biglaw作为刚毕业的平台又给我人生带来了无限可能。所以我要拼命的平衡工作与生活,要让自己清醒时候的每一天每一秒都变得有用。要做计划、要自律、要永远清醒而理智、要脚踏实地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尝试出无限的可能。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变成Ayres那样的人。聪明又自律,有头脑又肯脚踏实地,这样的人,做什么都没理由不成功吧。


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