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我们从人机关系的视角理解数字技术的原理,并用控制论的思想统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
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为了解释新技术、新思想、新趋势与过去的差异,人们提出了很多的新概念。但是,科技进步往往是渐进的,因为外部的条件是逐步成熟的;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是个性化的,因为企业的条件是个性化的。新概念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其实是一种常态:对先进企业来说,新概念只是对应过去的实践;对多数企业来说,新概念可能超越当前的条件和需求。在大企业内部,条件好的领域可能是超前的,条件差的领域则可能是落后的。仅仅从理论出发,容易成为过度超前的“先烈”。
要做技术领先的“先驱”,需要走渐进之路。为了认识渐进之路,我们把不同阶段的技术和概念纳入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从同一个视角去观察它。具体到数字技术,我们用控制论的逻辑,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过程,去理解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和意义。
机械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但有个重要的缺点:需要人类操作。为了把人类解放出来,维纳提出了著名的控制理论。控制论最基本的思想是把信息的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过程统一起来,把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联系起来。
控制理论的提出,有赖于弱电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弱电既可以描述和计算信息,又可以转成强电驱动物理设备。这样,“电”就把信息和物理两个世界联系起来了。但基于电子元件的自动化技术有明显的局限性,只适合于某些特定的场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
计算机具被称为“电脑”,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受性能等基础条件的约束,这些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关约束逐步弱化。这样,计算机的潜力逐步释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概念的出现,就是在潜力释放的过程中出现的。
维纳的思想愈久弥新。控制论可以把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思想统领起来,但应用应用却场景不一样。从人机关系角度看,自动化的决策主体是机器,而信息化的决策主体是人。从应用场景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场景就像两个独立的岛屿;从技术方法看,就像岛屿上不同的物种。当技术发展到智能化时代,应用场景极大地拓展。如果把智能化的应用场景比作一片陆地,传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只是陆地上的两个小小的山头。在智能化的应用场景中,理想的决策方式是机器决策,但现实做法却往往是人机协同。
从人机关系的角度,便于我们理解技术的细节。在多数场景下,机器决策的逻辑来自于把人类的计算和决策逻辑变成代码。但在某些场景下,人类的决策逻辑难以用普通的算法来描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工智能便应孕而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模拟人的决策、也是为了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几十年来,人们对人工智能寄予厚望。但技术的发展却比预期缓慢得多,并先后多次进入“冰河期”。幸运的是:在基础技术的推动下 ,人工智能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从人机关系的角度,能帮助我们认识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和意义。工业互联网的直接作用之一,是推进生产工作的远程化。这这样的一种人机关系建立了一种新的技术通道,能够帮助人们渐进地推进人机关系的改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人类的本质优势是机器无法比拟的。数字技术应用的渐进之路,要通过重构人机关系来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时代的机遇。抓住抓住的创新方式,往往体现在应用场景的拓展。根据笔者的观察:场景的拓展,往往体现为业务活动的融合。
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蝈蝈创新随笔,作者郭朝晖,已获得作者授权
本文转载自: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4iYlG4bLE9xG0kIhI4ztQ
发布于 智能制造(中型企业) 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