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税”语】我们是否需要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边际税率降至25%?原创
金蝶云社区-云社区用户em0s9782身份
云社区用户em0s9782
0人赞赏了该文章 230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1年04月25日 22:51:43

这篇内容本来没想写,因为懒~在直播时说说就完了。结果上周直播录音直接被喜马拉雅给下架了......

    看来还是得写~所以这两天抽时间写了本篇长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有时间又有兴趣的亲可以看看~全文8000余字~不知有多少人能看完~

    但愿不会也被下架处理吧~


我们是否需要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边际税率降至25%

 

 每年两会召开期间,各位委员们的提案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跟民生息息相关”和“有特点”甚至“雷人”的议题在媒体的“重点关照”下更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作为财税工作从业者,我自然更关注跟税收有关提案。今年有关税收政策的提案应该也有不少,毕竟跟所有人的“钱”挂钩,不过被媒体重点报道、大家讨论最激烈的两个提案都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的,一个是“建议将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一万元”(我们暂且简称其为“万元起征”),另一个是“建议将个税(综合所得)的边际税率由45%降到25%”(我们暂且简称其为“最高税率25%”)。

   个税话题热度高也很好理解,毕竟个税对大家的影响最直接,自然也更容易引发“共鸣”。不过从各平台的留言来看,围观群众对这两个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万元起征”大部分人持支持态度,而对“最高税率25%”则大多表现出一副“与我无关”甚至明确反对的态度。今天我想借着这两个提案,抛开自己“纳税人”的身份,换个角度来聊聊税收~

 


         首先我先表明态度,我对这两个提案都是反对的。

  当然,我没有看到提案原文,信息来源也或许是媒体习惯性的断章取义。所以我们讨论只是“对事不对人”。

         我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人并无减税的需求二是财政更需要钱。


         一、“大部分人并无减税的需求”

         说要求提高起征点的理由主要是“让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等和中等收入群体有获得感,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也能促进消费。”下面就针对这些理由说下,看看提高起征点是否有必要。

         先从微观角度,看看月薪万元的个人个税税负是否很高。

        我们国家刚刚在2018年修订过一次个人所得税,对大多数人影响最大的部分一是将综合所得的起征点由每月3500提高到5000,二是加入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修改完之后月薪5000以下的人已无个税负担,甚至月薪万元不交个税也很普遍。


         我们举个例子看下:


         假设程某月薪10000元,计算个税第一步要减除5000的法定“费用”,还剩5000元;


         第二步减去作为“专项附加扣除”的“三险一金”,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1%(目前各地都有优惠,个人比例大多为0.5%,公积金,各地不太一样,7%~12%都有,那我们就折中算9.5%,这样跟失业险加一起正好10%。所以总比例就是8%+2%+0.5%+9.5%=20%。那么就还要减去“专项附加扣除”10000×20%=2000(工作中实际乘数都是个人上年平均工资,此处就假设程某工资一直稳定在月薪1万),至此还剩3000元;


         第三步,减去六个“专项附加扣除”。由于“房租”和“房贷”一个人只能二选一,因此每人最多同时扣五项。再考虑到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又不太热衷于学习,因此没有大病支出和继续教育支出,那么就还剩三项,分别是子女教育、房贷/房租、赡养老人。3岁以上儿童子女教育,每个孩子每月可扣1000;房贷每月可扣1000元,租房的话不同地区扣除标准不同,有80011001500三档,那么我们就均下,无论是租房还是贷款买房,都按1000计算;父母只要有一人过60,则就可以每月扣除2000的“赡养费”。


         作为所谓“急需减税”的“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大”的“中年社畜”,标配1个孩子、一套房子(还贷或者租赁)、独生子女家有老人,那么专项扣除数就是1000+1000+2000=40003000-4000=-1000,这么看不但月薪一万无需缴税,而且还能剩个1000元的附加扣除,可以考虑让给另一半。


         所以现行税制下实际已经实现了“万元起征”。如果再把“起征点”抬高到1万的话岂不是15以下都要免税了~


      估计有人又要拿房价说事,说“一线城市房价那么高,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

      先不要想当然,我们拿数据说话。根据2020央行调查统计司公布的数据,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自有率已经高达96%(美国也才只有65%),也就说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农村户口也有宅基地)。

     这时可能一些地产商或者“专家”又要跳出来说“这个数是没意义的!一线城市年轻人买不起房是事实!不能看平均!例如深圳的自有率才只有20%多!年轻人还是压力大!”

     其实说句抬杠的话,如果一线城市打拼的人真想有套房,完全可以用一线城市的高收入去四五线城市买房安居啊~国内几千元一平的房子还是“管饱”的。

     这时又有人要说“话不能这么说,年轻人要有理想,国家政策就要给年轻人实现理想铺路”。


         不好意思,且不说就算起征点提到一万,省下的那点税钱仍然不够你买房的,但就说国家的税收难道是用来给一小部分人实现理想在一线城市买房用的?我们国家税收是要为大部分人服务,而不是为实现一小部分人在北上广买房的梦想~与其说要国家减税,不如多花点精力让自己的能力与理想匹配下。


         另外,关于房子的问题需要正确看待。购置不动产本身就是投资行为而非消费行为。虽同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之一,但解决住的问题并非只有“买房”这一条路。就像解决“行”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可以坐公交、打车、骑共享单车而不是必须买车一样,解决“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租”来解决。买不起房大家怪国家,怎么没见人因为买不起车而怪国家呢?


    自古以来买房子置地都是富户人家的事。就算解放了大家也都是住公房,也没有做“地主”的想法。怎么现在“买房”就变成“必须”做的事了呢?只是这几十年中被人灌输“必须买房”这个认知罢了。


    所以本次两会上也说了要给房屋租赁税收优惠政策,再结合上呼声很高、势必成为未来一大趋势的“长租房”方式,再配合上“租售同权”,还是比较容易让想在大城市发展的人实现“安居梦”的,至少租得起房,有个安身之所。


         想买房的,“房住不炒”仍然是国策,至于说想让房价猛降到“白菜价”那是不可能的,原因不单是“不动产税收”和“土地出让”是财政来源那么简单,牵扯到整个上下游产业,以及庞大的企业债、个人债的问题,这个就不再展开谈。


         总之,对于买房的事,摆正心态就好。


         说回个税,其实如果把粗暴的提高起征点换成按城市提高附加扣除中“房租支出”的额度似乎就更合理一些。目前虽同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这一级别,沈阳的房租跟北上广的房租相差悬殊。所以可以适当考虑把“一线、新一线”等城市的房租扣除支出提上去一些。或者对房租扣除部分动态调整,等未来租赁市场规范了甚至可以考虑“据实扣除”。


         说完微观角度,我们再从宏观角度来看看。

         先看几组数字:


         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

         2018831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5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2462亿人。因此,可以得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个税改革后纳税人数将减少约1.23亿人,下降至约6400万人。


         20194月税收宣传月座谈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王军:专项附加扣除,加上去年101日第一步提高起征点改革的,有多少人不缴(个)税呢,最新的统计结果是有8400万人,由于两步个税改革全部落地以后不缴(个)税了。


          统计局对去年社会热议“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回应

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元。 


         国家统计局: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

         2020年我国人均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个税改革之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肯定只是在几千万人级别;我国一多半人口月收入到不了5000;就算直接把GDP“全分了”也才一个月一人5000元。


         所以就全中国来看,月薪大几千甚至上万的人站出来哭穷并且嚷嚷着让国家减税,似乎有点“凡尔赛”了吧~人民的代表提出提案似乎并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呢。


         有意思的是,在“万元起征”热搜的评论里竟然是一边倒的支持声,甚至叫嚣“再不提高起征点个人所得税就变成穷人税了”……月入大几千都是穷人了?看得我都恍惚了,在确定了不是几年前的“旧闻”后,差点因为自己拖了“人人月入过万的国度”的后腿而感到惭愧~~

18.png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点赞叫好者中没准有人几个月前刚在“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的新闻下狂喷“贫富差距大”,几个月后又为这继续拉大差距的提案站台~~也不知是“精分”还是有意而为之~


         所以,少刷刷手机多看看书吧~在这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要控制自己避免在舆论裹挟下盲目的为别人摇旗呐喊而忘了自己吃几两干饭,甚至砸了自己的饭碗~~


         至于说少“收个税能拉动消费,促进恢复经济”,这个逻辑关系我是认同的,但对现在这种背景下实际效果有没有?有多少?恐怕提议案的人也没有调研计算,只是自己想当然。


         既然都没调研,那我也来“想当然”一下好了。首先所有人都刚经过疫情的“洗礼”,消费观念都会有变化,但我并不认为会变得更激进而是变得更保守,知道反思“过度消费”,认识到应该攒下点钱以应对类似的突发状况。在消费可能越发保守的基础上,很多人会把剩余的钱用来投资,为了保本的就直接存银行了,追求高收益的则用来买房买基金。这个“想当然”可以挺过疫情后部分地区楼市火爆和岁末年初各路基金爆红来验证。


         关于基金爆火这是我还想说两句。楼市不好打压,但各路吸收了了投资者大量资金的基金在股市里“抱团”控盘还是要管管的。在各路媒体和社交、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下,现在不少90后乃至00后都开始拿自己仅有的钱(甚至借钱)闭眼睛买基金,然后天天盯着看收益,看着短时间内百分之十几甚至几十的收益率就以为钱就这么好赚,导致自己不思进取等着天上掉馅饼,甚至基金经理都开始“饭圈化”,这个风气是不正常的。


19.png

    近期的调整也是给新韭菜们上上课,“饭要一口一口吃,钱要一分一分赚”,凭自己本事赚的花起来才踏实。另外,教过大量学费的老韭菜表示,这几天跟07年、15年比起来这才哪到哪呢~


         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是单纯的通过提高起征点、减个税来发钱是不会对消费市场有多大的直接刺激作用。就像你给喜欢存钱的老年人发钱他只能是再多存一些、给赌徒发钱他还是会拿去赌。真要刺激市场还是要靠需求侧改革,激发他们除“存钱”和“赌”之外的其他需求,而非单纯的给钱,更何况给的还是不疼不痒的一点小钱~


       

      二、“财政更需要钱”


         根据税务总局的数据,从2018101日个税改革实施(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截至20196月底,9个月个税减税约4077亿元。照此推算,全年应该在5000~6000亿左右。如果起征点提高到一万,虽然提的幅度大,但由于纳税人基数少,所以如果“万元起征”那么减税总量也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


         我国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那么减少的5000亿“只占”税收收入的3.3%,更只有财政收入的2.7%。所以有些人认为既然占比不高那么让利于民不是更好么?


         17世纪法国政治家Jean-BaptisteColbert有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言:The art of taxation consists in so plucking the goose as to obtainthe largest amount of feathers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amount of hissing.“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这句名言很有意思,通俗的向人们解释了“收税”和“纳税”两方的关系。但名言只说了“拔毛”,而未提“鹅毛”的去向和拔毛的目的~


         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一些专门研究税收政策的专家也是如此,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如何制定税收政策,平衡纳税人和收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而忽略了收税的目的和税金的用途。“收”+“支”才是财政的全部,抛开“支”只谈“收”是不现实的。


         有些人一提税改张口就是“美、英、日”等西方国家的税收制度如何如何,我们要向人家学习,如何如何改。但他们忘了一点,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非“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然后用资产阶级手指缝中流出的一点‘溢余价值’来养活无产阶级”。


         借“拔鹅毛”来说,西方国家是用拔下的鹅毛去做贵族们的装饰品和用来打闹嬉戏的鹅毛枕,大鹅死了还有小鹅,都死了就去抢别人家的鹅拔别人家的鹅毛;而我们是用鹅毛换来玉米鱼虾来喂鹅,让鹅们吃饱穿暖,多余的鹅毛还可以换来材料改善鹅的居住环境的同时防范别家来偷鹅拔毛~真正做到“取之于鹅用之于鹅”。


         各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更体现出了典型的制度差异:有的国家是直接印钱,但没把钱花在控制疫情上,而是同时给企业和老百姓发钱,结果大企业在收到补助的同时,给小企业和老百姓的钱又都用来向大企业交房租交电费,又都流回了大资产阶级手中,实现了“双赢”~所谓“双赢”就是大资本家赢两次~


    我们并没有盲目发钱,而是先集中资源控制住了疫情,之后积极给予减税降费政策、发放消费券和数字货币来促进消费,激活市场,不但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真双赢,实现了经济正增长,还按时的把“脱贫攻坚”的任务完成了!


         所以说钱花的目的都不一样,对资金的需求和征收方式又怎能完全一样呢?


         我们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扶贫,“要想富先修路”,人民需要路,那说修就修,所以我们拿出大量的钱修公路、修桥、修高铁。然后每年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在基建的运营和维护上。


         那么,是几千万人一人少交个几十几百的税好呢?还是用这几千亿来集中办大事,多修几条路,多请几个巡线养路工人,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造福更广大的人民好呢?我相信各位心里都有答案。


         难道西方国家的税收就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西方国家人民就不需要路?当然也需要,也知道高铁节能减排风雨无阻,但修高铁会影响航空公司、运输公司乃至飞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石油商人等一堆金主的利益,还要牵扯到征用私人土地的巨大支出,修的话不但“没钱”,怕不是州长、总统的位置都保不住,那只能作罢。这么比起来底层人民的需求又算什么呢~修路“没钱”,不过“修理”别的国家倒是预算充足~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作为大金主的军火商的利益还是要维护的,更何况自己的“发家史”记得清楚,货币霸权也要不惜血本维护,只要货币霸权在,其他问题就没有“印钱”不能解决的~所以,他们的税收又是为谁服务的呢?(本段为作者做梦梦到的,如有雷同那就是“梦想成真”~


         基建的钱从哪来?当然是财政支出!而税收收入又是财政收入的大头。如果一味的减税降费,钱从何来呢?


         有人说钱不够可以发债,话倒是没错。毕竟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过日子,维持生活的话只要做到“摸着兜花钱”基本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经营”只靠“有多少花多少”的思想来“过小日子”是不行的,因为有竞争、要发展,要会利用经济杠杆,做到四两拨千金才能实现越级发展。


         但是债多了杠杆高了经济就脆弱。如果按部就班的照着计算的预期发展还好,一旦遇到大风大浪或者“小人使绊”出现了特殊情况,债务本金和利息还不上导致违约,信用大幅下滑,信用差就借不到钱,加之常年举债手里没有余粮,那就只能要么大量印钱饮鸩止渴,要么耍赖破产就地卧倒了。无论哪个选项,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都是要命的。


         我国2020年底国债余额大概在21万亿左右,2020GDP101.6万亿,所以单国债占GDP比重比并不高,只有GDP21%左右,但也超过年财政收入了。而同时我国总体的债务水平还是不低的,结合国内外多家机构推算的数据,规模应该是在GDP240%~320%之间。当然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里面很大一部分是非金融公司债务和个人家庭债务,只要楼市不崩也不暴涨、供给侧需求侧改革有序进行,消化掉这些是不难的。其实就像做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较高的负债率并不完全是坏事,一个有造血能力有未来的企业在上升阶段能够充分利用金融杠杆融到更多的资金是更有利于其快速发展的,国家也一样。咱们老百姓自己能做到别再贷款炒房,不要过于超前消费,同时别偷税漏税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给国家就好啦~


         同期美国国债规模已超过美国GDP21.4万亿美元)的100%,国家总负债情况更是GDP1000%甚至更高(25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经济地位、资产总量和质量都不同,没啥可比性,只是说下,在数字上有个对比,提示大家不必被一些信息误导,认为我国债务风险高的不得了。


         那么,几千万人一人少交个几十几百的税好呢?还是用这几千亿来还还债务,或者能让国家多点收入少借点钱,降低点杠杆,维护财政安全好呢?我相信各位心里仍会有答案。


         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在复兴的路上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后疫情时代更是百业待兴,更需要国家的力量来拉一把,带领着大家一起前进,这都是要花钱的。所以与其提高个税起征点,只让一小部分人受益,但增加了财政压力,损害了更多人的利益,倒不如把钱集中起来办大事,造福14亿人民~


         宏观层面除了考虑钱够不够花,在国家制定政策时还要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政策制定的要求。

         什么叫可持续性?就是不要拍脑门,眼光要长远。


         在这咱们举个例子吧,这是我在央视四套2021221日那期《深度国际》中了解到的,有时间有兴趣的亲也可以去看下,那期主题叫做《面包与美式民主》


         节目中提到了中东阿拉伯世界黎巴嫩、埃及等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其中关于埃及的粮食补贴政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54年纳赛尔成为埃及总统,为了安抚民心开始实施大饼政策,规定一个大饼只售价一美分,且无限量供应。为此埃及每年要拿出30亿美元作为补贴。上世纪80年代穆巴拉克执政时期,埃及人口已由原来的3000多万猛增到近1亿!单从数学角度来算这笔粮食补贴也已翻了三倍,还没算上通货膨胀、汇率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这一政策使得埃及每年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都用在粮食补贴,导致外汇大量流失,经济发展大受影响。2011年粮食危机,更使得财政雪上加霜,人民生活艰苦,西方国家稍一“使劲”,游行“革命”,穆巴拉克下台。但直到现在,埃及政府要想敢削减补贴都会遭到民众强烈反对,导致进退维谷,政府无钱,发展停滞。

20.png

图片来自央视《深度国际》栏目截图


         这就是典型的“不可持续政策”。“1美分大饼”政策对于1954年的埃及人来说绝对是好政策,但这政策已被历史检验为“不可持续政策”,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减税降费的出台,尤其出台“制度性”政策要慎之又慎,毕竟国家发展不是儿戏。好在我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必像美式民主各派系轮流坐庄,各自为了选票大夸海口,上任之后要么“健忘”要么不计后果的乱出政策互相拆台,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综上,无论从个人收入角度还是宏观财政角度,我认为现阶段把个税起征点提到一万都没什么必要。


         至于说有委员建议把边际税率(就是最高税率)从45%降到25%,看了下网上留言,基本都是一边倒的“骂”,所以我也不多说了,思路与反对“万元起征”一样:一小部分个人收益,增加国家财政风险,全国人民背锅。


         不过,“最高税率25%”提案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些所谓“精英”人士认为的“我自己有能耐凭本事赚的钱,凭什么给国家白缴税?!”。这个思想在一些老板心里也是有的。


   其实想证明这个钱是你自己独立赚的还是借力国家赚的很容易,移民去开曼群岛吧,举家搬过去那种,然后只在当地谋生,如果你还能像现在一样的赚钱,那么恭喜你,不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还不用交税了~~

21.png

         良好的基础设施、繁荣庞大而有活力的市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不要花钱的?是有了这些才给了“精英”们发展的机会!难道这些只值你赚的钱的四分之一么?所以精英们在“同等环境下发展不如你”的人们面前秀下优越就可以了,少做“端着饭碗骂厨子”的事。


         纳税这事,抛开法定义务,换个更加“功利”的角度来说,便于某些“钱串子脑袋”理解:纳税实际就是一种“强制消费”,纳税人通过交税“买了”马路、路灯、警察甚至军队,来为你服务,让你踏踏实实的生活,快快乐乐的赚钱~让你花你不花,钱留着干嘛?不是总说“钱不花就只是个数字”么~~租房子开店知道要交房租,怎么到交税时就理解不了了呢~~


         改革开放是四十周年,我们一门心思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向“钱”看,目的没错,毕竟“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战争、掠夺、压榨、破坏生态等完成原始积累,先一步发展生产力,达到技术领先,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领导力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强国的发展道路我们无法复制,所以暂时借用市场经济,靠“压榨”我们自己来快速提高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之后再跟资本主义比发展比人权,来体现制度的优越。


         希望一些人在埋头赚钱时别忘了我们为何赚钱,向前狂奔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为何出发,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不要忘了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所有国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


         无论做企业、做研究、做议题还是做人,不能忘“本”。


作者:程学喆,税、财、天南海北想到哪说到哪 微信公众号名称:毛头鹰

图标赞 0
0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

您的鼓励与嘉奖将成为创作者们前进的动力,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可以给予作者创作打赏哦!

请选择打赏金币数 *

10金币20金币30金币40金币50金币60金币
可用金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