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认识与思考
金蝶云社区-苏小方
苏小方
0人赞赏了该文章 4,948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11月15日 21:02:51
summary-icon摘要由AI智能服务提供

本文讨论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加入WTO后的会计国际化趋势、必然性及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会计国际化随跨国公司发展而演进,经历三阶段:思想传播、区域协调、全球标准化。中国加入WTO后,需加速会计国际化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利于贸易和资本流动,但需避免急于求成,需结合国情逐步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面临趋同历程不足、制度与实践脱节、被动贴合等问题。建议正确认识国际化过程,坚持国家化中的国际化,争取国际话语权,改进会计教育水平。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

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简要总结 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从技术性方面看,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社会性方面看,会计总是在一定的国别范围内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但当不同国别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出现了纽结,这时才有了在跨国范围内共享会计信息的要求。由此,可以认为:会计国际化问题与会计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的成长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偶然性国际商业阶段、初级国际商业阶段和跨国公司阶段。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也可作如下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殖民政府直接向殖民地投资,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国外投资,如英国的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19世纪后期,美国也开始投资海外,会计国际化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这一时期,会计国际化的特征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些会计思想从一国范围走向世界范围。 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公司的各类业务也随之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所有从事国际经贸的公司充分考虑对会计的要求。于是,一些从事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组织开始出现。如1904年在圣路易斯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计师会议。这个会议为世界上主要国家提供了一个对会计原则和实务进行讨论与比较的场所,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这一时期,会计的国际化还仅仅局限于特殊的地区,主要解决地区性会计问题,但在缩小各国会计实务明显差别方面却未作任何努力。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跨国公司采取全球性的进攻战略决策,越来越多地关心不同国家的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参与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国际组织不断增加。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9国的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组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和颁布国际会计准则,并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接受。此后,很多国际会计组织相继成立并采取了积极务实的态度来研究会计国际化问题,对各国会计实务上的不同及与跨国公司相关联的一系列会计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处理,从而使会计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国际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趋势 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了充分的共享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剧,世界范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的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推行国际化。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潮,已加入WTO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投资队伍的日益壮大,客观上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同时,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又并非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国际协调并不意味着抹杀各国会计的特点。我们应深刻理解会计国家性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片面追求会计与国际接轨或是一味强调国家特色都是极其有害的。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已然是放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会计国际化,妥善处理当前国际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所谓会计的国际化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语言”而为国际社会所普遍适用。它要求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处理国际经济业务对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包括国际企业会计、国际比较会计、国际社会会计、国际审计等。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统计,已经有11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有些甚至有路线图,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早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加快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4日又发布了一份委员会声明,重申了其对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支持,为在美国推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订了一套更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表示将于2011年就美国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正式决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公允价值引发的一些相关会计问题逐渐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决心依然毫不动摇。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且正在各国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会计国际趋同的现象也备受瞩目。
(一)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想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准的发展,脱离国际贸易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是难以实现的。而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的国际性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管理问题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在会计事务处理中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以求一方面促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各国会计在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所以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使全球的经济情况能公允地体现出来,方便合作与对比。
(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筹资、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日趋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企业跨国上市前,都被要求按资金所在国许可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例如香港联交所要求所有在该所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表要遵守香港的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的贸易交往逐渐频繁,倘若没有相对一致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国家会计报告制度的差异,将导致企业进入跨国市场筹资的困难,增加其依据不同资本市场规定调整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作业和上市成本,不同准则的存在也必将给他们带来评价公司风险和收益的困难,因此国际间的合作迫切需要各国公司基于一致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中国现阶段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历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完成一些初步的统一规划,继而又经过14年的艰辛努力,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面对市场运作的国际化和经营的全球化,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已不可逆转。
1978年~1992年是我国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逐渐步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阶段。会计制度则在恢复苏式会计的同时,又进行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的自我探索,但其中相当一些处理方法依然充满着计划经济的色彩。1992年~20世纪末,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明显开始加快,整个协调工作也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确定了与新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趋同的新的会计模式。在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中,勇于借鉴国际通用的标准会计处理方法和统一的会计报表体系,这使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逐步接轨,层层递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发展,西方国家的会计在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协调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由务虚开始转向务实。2000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协调的领域也在不断日益扩大,趋同工作的每一步都是在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又充分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适当的解决方法。在整个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我们逐步由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
(二)对于中国会计国际化“急于求成”的错误认识
对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存在着一些“急于就成”的错误认识,即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完全贴合欧美的会计制度准则,强调会计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会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着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时又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制约。会计的整体体系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也相应地反映着其服务的环境。正是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国会计实务一些处理方式的种种不同。会计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教育等。在这些因素当中,经济发展则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会计又不是被动的,当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时,它又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变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漠视这种经济规律,片面地夸大会计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实际上暗藏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其特点是没有从根本上完善的市场机制,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经济水平也处于落后阶段。会计这一商业语言是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程度,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在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残余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这一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例如,会计核算的计价基础,西方财务会计的计价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资产计价方面是遵循稳健性原则,可用原始价值反映,也可用重置价格,以及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按变现价格反映。我国财产物资计价要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我国目前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都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与其贴合形成的,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为前提来制定的。这种中国现有的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与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否有效的相结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其中如何协调也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进。
(三)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财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种会计标准,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会计标准体系。会计制度建设固然很重要,而建设后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则更为重要。相反,在现实中对一些更新过后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其实际操作很多企业却并未按照条款要求的实施到位,仍然保留着惯有的处理方式,这明显是态度的不端正导致的,因此,我们要加紧对新准则的宣传学习,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否则会计信息市场就无法净化,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也是一句空话。
高水平的会计实务,不但要求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自愿披露更多的人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且要求这些会计信息,不拘泥于会计准则,而去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经营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要形成如此高水平的会计实务,目前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走上了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并且进展很快,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
(四)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仍处于被动贴合状态
当今会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并应予以关注的问题,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协调的过程中来。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早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从2008年开始,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并于2008年11月发布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公允价值引发的相关会计问题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心依然毫不动摇。因此,在全球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应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只从自身考虑去完全地贴合国际会计准则,更应当积极地、互动的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达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强国代表,理应肩负起义务与责任,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会计从接轨到协调,再到趋同,这些在会计改革领域为其他转轨经济国家提供了可取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向国际会计界介绍中国的会计研究成果、实务做法,扩大我国在会计界的国际影响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能够充分认真考虑我们的做法和意见,这也必将我国的会计国际趋同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五、正确对待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会计的国际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渐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会计的中国特色为前提,掌握一定的原则:一是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必须既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交往,又有利于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在大方向上维护我国经济等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革我国会计体系中不适应国际会计惯例的方面,与国际化贴合,以求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二是必须与国际会计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并且做到循序渐进。所谓欲速则不达,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一部分,但国际会计协调的道路尚相当遥远、困难重重,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应当走出去听取他国在会计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协调不仅仅在于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协调,综合我国的经济特点做出调整;统一指的是标准化,但这只能是协调目标的理想状态,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只是各国为尽可能地为国际间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增强可比性做出贡献。因此,中国会计的国际性,只能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循序渐进。
(二)坚持会计国家化中的会计国际化
在我国,是由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以公有制来配置资源,同时十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对会计来说,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要与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处理方法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使会计信息符合我国具体经济管理的需求,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引进并且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从而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性决非盲目引进,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理论和实务时,必须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都进行研究,必须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认真态度,视需要和优劣而选择借鉴对象。
我国这么多年会计的发展历史中也存在着许多科学的、合理的、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好东西,理当坚持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不能为了国际化或国际协调而放弃它们。相应的,我国的会计具体操作中也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不能一味地强调“中国特色”,不能打着“中国特色”的幌子为自己尚未做到的国际趋同开脱,因为有些情况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并不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这些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是我们要改革的而不是以“中国特色”为由来当做保护伞。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国际性是指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但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一次重新学习与借鉴的含义。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际上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性决非盲目引进而不考虑本国实际,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与国际社会协调时,要明白调整我国会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必须与国际上的主流和趋势而协调,不能一味地盲目崇拜,只面对某一个国家,要始终坚持会计国家化中的会计国际化。
(三)通过争取国际会计界话语权,反被动为而主动
会计的国际协调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与国际会计接轨,甚至是协调的一段时间被动地贴合国际准则,这必然是错误的。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以各种形式、真正地作为成员、作为主人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从中学习其制定的背景、实质意义,同时针对情况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其中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具体规范的,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可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关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应当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实际的可以我国会计准则与缩小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同时减少我国会计制度的转换成本。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经济实力的参与总是有限的,目前,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还没有席位,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主导权方面亦是后来者,但要想改变现状更加需要不怕困难的前进,我国的长远目标应当是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提升我国在国家会计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主动权。

(四)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加强国际性的双向会计交流
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奠基石,提及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必然仍存在着差距,在此笔者提议在财经类高等学校中可以设置一系列介绍国外会计、国际会计的相关课程,如西方会计、经贸外语等,使每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能熟练掌握国际会计知识,并能将其中与中国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开来,以便进行更深层次的协调。同时,有条件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这将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人才储备。目前我国这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显得比较薄弱。会计国际化需求决定了我国会计交流的国际化,一方面,我们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国际会计标准、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等;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也应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经受锻炼与考验。
据专家测算,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在校所获知识只占所需掌握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更新,因此即便我们实际上可以做到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国际会计知识,也不能沾沾自喜,要鼓励会计从业人员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补充自己。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合作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断加强,加上随着各国自身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加以修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会计国际化,不但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更有助于实现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应尽的义务。但会计的国际化并非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国际协调也并不意味着抹杀各国会计的特点。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辨证统一关系,避免极端化。在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利于我国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国际会计实务协调一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国际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应当服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信我们只要对会计国家性和国际化之间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以务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差异,一定能在稳健的发展中取得最大程度的国际协调。

  

本文转载自:人大经济论坛

作者:佚名

原文链接:https://bbs.pinggu.org/zyzt/355/3/

图标赞 0
0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