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及展望
金蝶云社区-苏小方
苏小方
0人赞赏了该文章 155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11月12日 00:21:06

对于会计学基础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宏观上看,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是着眼于对一切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因此会计学是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认识到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即想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会计学的所谓效果,即经济效果。这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必定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当然在众多的社会活动中,由于其性质和内容不同,取得的经济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将众多的社会活动暂分为生产活动领域和非生产活动领域如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文艺、体育、医疗等等的效果加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前者的效果可以用经济数字直接来表现如产量、产值、利润等。但后者一般很难直接用经济数字来表示,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会计学在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体会到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之外,还有一个管理活动即社会管理,它行使着政府职能的手段,即宏观方法。那么社会经济管理就客观地被纳入社会管理之中,所以会计学是社会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微观方法。我们已经明了会计学的原理及方法就可以探究其发生、发展及繁荣的历史过程。既然会计学在原则上也是一门重理论的学科,故而在学习中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了解它的指导性和局限性。
从指导性而论,它是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反映和调控职能的属性,但它的局限性是它必须获得具体的财务信息,即必须获得经过、汇集、评估、计算,用经济数字直接表现出来的内容。所以从数字经济角度看,它是一门非常强调细节的学科,但从管理角度看却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在人类经过长期的经济活动和探索后,用自己的聪明才华创造了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会计学,并由四门子学科来支撑,这四门子学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因而解决了数字经济与调控经济的矛盾而得到了统一。
从以上理解的内容就明白学习会计不只是要明白它的原理,记住它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在原理及方法指导下,怎样运用各种定义对社会经济管理所定义的会计学,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微观方法,因此客观存在着眼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果。要评价经济效果,我们只有直接从社会生产活动来研究和评价生产活动的投入与比例问题。由这个比例问题引伸出一个定义——利润。
现在我们从日常经济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并根据现有的和每天出现的新材料上证明,会计学是天天要和一、二、三、四、加、减、乘、除打交道,还要记住和应用很多定义,而且还要挖掘其中的内涵,往往使人不知所措,因而觉得很枯燥。一般来说,学习基础学科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想想有那门学科可以坐享其成呢?我们对于会计学这门专业来说,有些人还是抱有怀疑态度。认为现在学习会计学这门专业的人那么多,精通的人却不多,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人没有弄明白关于会计学的知识,无论就全体即原理,或其特殊部份四门子科学而言,其态度因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在于做到平心静气和坚定的信心之外,还有一个是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不能固守一套一成不变的观念和空虚的假设,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充分理解和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可是,这理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会计学或会计职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而社会经济活动这理是指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家的经济效果,而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的劳动——又一个概念。所以会计学所研究和评价的是:人们在进行生产和与生产有关的经营活动中,劳动消耗的多少和取得成果的比例问题。在经济学的要领中即是否产生了「利润」或利润的大小。既然人们要进行生产就得消耗劳动,在宏观意义上讲,劳动包括二个内涵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也是二个概念,具体的说:活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并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人有目的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在会计学实务中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工资。而物化劳动也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另一个指厂房、机械设备、技术工具及运输设备等,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在会计实务中就定义为资本这个概念—即积累起来的劳动。
现在我们应该立即从原理、要领及定义中抽出身来,运用会计学的务实方法,从数字经济角度将工资、资本作为劳动消耗(L),与取得的成果(X)的比例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E=X/L。
E—经济效果
以上虽较全面的表述了社会劳动消耗量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种表述还不够完善,因为这里只考虑直接生产所占用人力、物力和资源所发生的社会劳动消耗量,而没有考虑由生产方案所间接引起的社会其他部门的劳动消耗量的增减,即其他部门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数量的变化这里我们不去研究具体项目的内容。只研究生产方案的社会劳动消耗量的数学形式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的量的变化,应是
E=X∑/L∑=X∑/Lv∑+Lu∑+IrR∑+IuU∑+IbB∑+IdD∑
内容注释:
E--经济效果
X∑--生产方案的全部社会使用价值
Lv∑--生产方案的全部活劳动消耗量
LuU∑--生产方案的全部物化劳动消耗量
LuU∑位置上IbB∑--由生产方案引起的全部资源消耗量所发生的社会劳动消耗量
IbB∑位置上IrR∑--由生产方案引起的全部劳动力占用量所发生的社会劳动消耗量
IrR∑位置上LuU∑--由生产方案引起的全部物化劳动占用量所发生的社会劳动消耗量
IdD∑--生产方案的全部资源占用量引起的社会劳动消耗量,共六个部门。
从以上六个组成部分说明:生产方案的全部社会使用价值与生产立案的全部社会消耗量之比,就构成全部社会经济效益。而最级体现这一关系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会计活动当也不能例外,因此会计学的目的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不,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所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目的就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来决定会计工作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由于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会计发挥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提供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必须了解分析企业的具体目的或直接目的,从而决定企业会计为谁提供信息和怎样提供信息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企业会计对住处的需求和提供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影响企业会计提供信息的意愿。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入的今天,这一问题就明显突出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就逐步发展起来,而在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下,将迫使企业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开成了企业股东,债权人,政府税务机关,企业管理当局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这就促使政府必须结会计行为制定一个必要的规范。
我国自20世纪至50年代至90年代初,一直采用企业会计制度的形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组织模式的改变,这一制度形式显然已适用。于是在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它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的,能够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也就要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或说为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怎样提供信息的问题。既然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是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所以它也只能反映这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的提供经济信息,而不与其他会计主体发生联系,这就是会计人员的立场。因此对于会计学这门课程,从以上所汇述的原理、方法、原则和具体操作过程,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但在这同时也磨练了学习者的意志,并使学习者看到了它的发展前境,所以不管学习是为了报效国家,或是为了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就业机会都要努力去学习

本文转载自:人大经济论坛

作者:佚名

原文链接:https://bbs.pinggu.org/zyzt/374/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