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基本会计原则原创
金蝶云社区-猫大叔身份
猫大叔
9人赞赏了该文章 821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07月05日 09:32:17

问:

如何理解客观可靠性,就可以理解为给买东西花了100元,就必须有100元的发票,不能因为其他变故而擅自更改,还有就是因为在会计实务中,有些金额,如坏账准备,是贯穿于企业整个会计期间的,这个我们只能依靠合规合法合理的方式估计出来。就是诸如上诉的例子,能不能就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等原则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呢?

答:

不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决策者都需要,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要讲质量。通常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上。准则规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方面。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可靠性要求财务人员以真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虚构,也不能提前或推迟确认。可靠性要求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披露的信息要充分,不能少报或漏报。

有一点点矛盾的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分析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用到主观判断,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

所以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财务人员要做一个权衡: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而强调可靠性又会显得有些保守,提供不出让投资者满意的会计信息。日常业务处理时我们常会遇到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权衡的例子。比如过去准则往往要求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因为历史成本可以通过发票收据等外部资料证明成本的可靠性。现在对一些金融资产会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例如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因为大家都知道金融资产一般不会以历史成本收回,以公允价值计量更能体现出资产的真实价值,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判断。
2、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主要是针对投资者等报告使用人而言的,它要求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懂。可理解性也会体现在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上(会计报表有固定的格式,不存在理不理解的问题)。我们在报表附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明文字“货币资金期末余额较期初余额上升72%,主要系本期末银行存款增加所致。”银行存款是货币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资金增加银行存款当然增加,这种说明等于没说。

货币资金增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可能是本期改变了应收款回收政策,加强了应收款的回款力度,也可能是本期有一笔大额投资到期收回。总之提供的信息要有用并易于理解才行。 
3、可比性

可比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只有不同时期的信息可比了,报告使用者才能评价过去,分析未来。准则要求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要保持一贯性,不得随意变更就是为了可比性。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相互之间也要可比,为了方便投资者分析比较,准则要求不同的企业采用相对统一的会计政策,让企业之间相互可比。

上个世纪财务工作者要不仅要学习企业会计准则还要学习各种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什么工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银行会计制度,甚至还有粮食企业会计制度。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虽然大同小异,但总有些行业特色,报出的报表格式也是五花八门,不利于企业之间信息比较。后来这些行业会计制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在所有上市公司执行,进而推广到所有大中企业(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彻底解决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
4、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财务的专业术语,被广泛用于财务核算之中,但这个原则也是财务基础概念里比较难掌握的一个,能熟练掌握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财务高手。因为这原则的运用基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基于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

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融资租赁,形式是租赁行为,法律上双方签订的也是租赁合同,但实质上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融资,所以到会计处理时要按投融资行为进行处理。笔者曾见过某公司的一笔业务毛利率高达50%以上,明显与市场行情不符。通过了解,发现是主要原料的成本没有配比结转,而相关会计人员的理由竟然是没有收到该批原料发票,所以无法入账结转成本!人们经常说会计工作做久了,思维会僵化。

工作中,老会计们会犯一些形式主义的错误而自己却认为是按制度办事。以上这个例子违反了会计的配比原则,实际上也是违反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所以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项原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会计信息要真实反映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其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核算和反映。对财务人员来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天都会有新的业务形式出现,这时候以往的经验无法借鉴,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知识可以学习,我们就要用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个原则在会计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会计处理的每一环节。
(1)销售收入的确认 很多财务人员习惯按形式确认收入而不注重交易的实质,要想让他们确认收入必须材料齐全,即合同、发票、发货单之类的单据都到手才行。实质上收入的确认不在于单据齐不齐,关于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了购货方,如果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即使钱收到了也不能确认收入,如果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即使没开发票也应确认收入。 
(2)售后回购 售后回购到底是销售行为还是融资行为关键看合同条款,如果卖方承诺在销售商品后的一定时期内回购,并且回购价已在合同中明确,则不应该确认收入,因为这实质上销售方的种融资行为。销售价与回购价的差额就是融资的成本,应计入财务费用。
(3)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与传统租赁不同,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以承租人占用融资成本的时间计算租金,而传统租赁以承租人租赁使用物件的时间计算租金。所以虽然都是租赁,前者是一种融资行为,后者是财产租赁行为。 
(4)合并会计报表 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要看母公司是不是能实际控制子公司,比如直接或间接控股51%以上。但这只是形式,我们确定合并范围时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因素,比如投资者相互的关系、公司的治理结构、潜在表决权等。只要有证据能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子公司,即使控股51%也不能纳入合并范围。如果有协议证明母公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即使持股比例在50%以下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5)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 从法律形式上看关联方交易和普通交易没有什么不同,但从交易实质上看明显转移利润的关联方交易就不能随意确认。同理确认关联方关系也要经常用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比如某人对两家企业没有直接的投资关系,但因为某些原因能够对这两家企业施加重大影响,则可将这两个企业视为关联方。
5、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要单独确认和披露,但不是说不重要的就可以不处理或不披露了,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只要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事项都要如实披露,重要的单独处理,不重要的可以合并处理、披露。问题是什么样的信息是重要的?准则给的答案是“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实际上这话的意义不大,我们怎么知道投资者是怎么想?最后还是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金额大的就重要,相对较小的就不那么重要可以合并处理。这一点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表现的最明显。存货项目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等多个会计科目组成,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这几个会计科目有很大区别,对投资者来说区别就不大,所以可以合并列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也体现重要性原则,有一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三种,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选择一次摊销法,因为低值易耗品金额小,为了处理方便,购进时视同一次领取直接摊销了。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依据金额大小判断重要与否,有时还要看项目的性质。比如固定资产项目,有的固定资产金额很大,动辄上百万元,也有固定资产可能就是一台电脑,不过几千元,但我们在核算固定资产时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一视同仁,购进时要判断受益期划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折旧分摊;使用时要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单独的卡片,专项管理;处置时要打申请报告,有固定的审批流程。同样都是资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明显比低值易耗品复杂得多,这里与金额大小有关,同时也是项目性质决定的。实务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重要性原则,比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我们会说“截止2018年12月31日,本公司无需要披露的重大承诺事项及或有事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本公司不是没有承诺事项及或有事项,只是依据财务人员判断事项不重要或重大,所以无需要披露。”还有人会到一些很细节的问题:公司请专家给员工培训,事后请专家吃了顿饭,这饭钱是培训费还是招待费呢?其实请吃饭一般都是走招待费,但站在老板们的角度,请专家吃饭是与培训相关的必要开支,没有培训就不可能有这笔开支,所以算培训费也不能算错。我的意见这时就可以依据重要性原则,餐费较大,累计上万了,当然算招待费;餐费很小,几十上百的,放那个科目都无所谓。
6、谨慎性 

准则要求我们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金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因为有了谨慎性原则,准则才要求对几乎所有资产都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印象中只有货币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不用计提减值准备)。而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项目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还不能转回(防止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这都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有人说会计干长了都比较谨慎,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我们常年与数字打交道,干的是核算记录的活,但我们要核算与记录的事项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无误的计量。

文字可以模糊形容,数字就必须量化。比如业务人员可以说这笔应收款估计能收回来,财务人员就要判断钱到底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的概率有多大?这时财务人员能拿到信息是有限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旦做出判断就要承担一份责任。所以保持必要谨慎性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财务人员保持必要谨慎性当然没错,但过度的谨慎也会使信息质量失真。谨慎性使用过当最明显的就是过度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尤其是对房产的计量。有的公司有大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也允许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少有公司主动这么做的,明明房产升值了十几倍,原值还是十几年前的购买价,经过折旧摊销,净值可能还不到市价的二十分之一,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7、及时性 

信息都有时效性,财务信息目的是为投资者决策服务,时效性更加明显。及时性要求我们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确认、计量和报告,便于投资者及时使用和决策。问题是财务人员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一笔交易的确认有固定的流程,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核和审批,要收集各种原始单据,还要经过会计处理,最后形成有效信息传递上去必然会影响到时效性。现在上市公司年报要求最迟在每年的4月30号之前上报,从元月1号到4月30号整整间隔了120天之久,这样的年报信息很难说及时性有多强(所以才有了业绩快报的披露要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要想及时传递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信息传递的流程进行改造,让业务信息流与财务信息流无缝对接,要在信息化建设上多下功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关注财经热点,致力于财会实务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图标赞 9
9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