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税”之前,应该知道的三个税务思维原创
金蝶云社区-康愉子身份
康愉子
14人赞赏了该文章 775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03月29日 15:51:30

瑞雪.PNG

常常有老板朋友在问:

这笔生意要交多少税?

没有足够的进项发票抵扣怎么办?

怎样才能少交点税?


“税”的问题,成为困扰很多公司老板和财务人员的大难题。老板要想法设法少交点税,会计不敢“胡作非为”要努力变得更合法一些,可最后却是两个人谁都不满意。


这可能从一开始对“税”的理解就有了偏差,“税务筹划”不能是事到临头的“亟不可待”,可能更需要从一开始就有全新的“税务思维”。



01 纳税的“法定”属性

纳税是一项义务,就是按照税法规定办事的过程。


公司依法纳税,也可以理解为公司在占用了社会资源后,对社会的补偿。这个过程其实无所谓“崇高、高尚、神圣”之说。

纳税大户被地方财政喜欢,奉为上宾,但对税务机关来说,这就是一个执法过程,无需谈感情。


常常会有老板抱怨:钱还没收回来就要纳税,这不合理!


但是,税法就是这么规定的,就需要这么交,没有道理可讲,钱能不能收回来,是公司要考虑的事,那税必须要依法及时缴纳。至于以后机会怎样,等以后税法有新规再说。


更牛的,还有美国国内税务局IRS,它甚至有自己独立的武装部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奈何不了的黑帮老大阿尔.卡彭,也被IRS以逃税罪送进监狱,关了11年。也因此,美国是典型的“低稽查率,高税收遵从度”国家,迫于税务局的“威望”,不敢不纳税。


所以,在说“税”这个问题时,不适合带有太多的情绪和感情,喜欢或者不喜欢,都需要正视它,然后依法纳税。不是抱怨了、抵触了、说它不合理了,它就会不存在,就可以不纳税。



02 业务不确定对税务的影响


以前有过很经典的纳税筹划案例: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很高,如果公司想把土地转让给别的公司,直接转让就需要交很高的税。于是有筹划专家就想到了变通的办法,把土地装到一家公司里,然后把公司卖掉了。业务实质还是卖地,但转换为卖公司,就少了很多税。这个“漏洞”后来被税务机关熟悉,就增加了新的规定,把这漏洞给堵了。


但是,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新的业务,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税法规定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场景。


所以,最好的“税务筹划”,是从业务设计出发,去迁就当前税法规定,找到纳税最少方案。


最典型的是销售促销,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不同方案的纳税结果也会完全不同。就像去年世界杯期间,华帝的促销活动“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最后这些已经出售但退款了的产品,增值税怎么交?怎么入成本?要不要代扣个税? 都是需要提前考虑到这些纳税环节,并有相关制度来作为补充,甚至可能需要跟税务专员提前协商。否则促销是有效果了,但税务问题就会成为新的麻烦。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目的是赚到钱,不管赚钱的过程如何,结果的利润最重要;但从纳税的角度考虑,必须关注具体的经营过程,把实质的经营行为,与税法进行匹配。否则,很可能出现,钱赚到了,但都交了税这种尴尬局面。



03 把“税”当做一项资产对待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女士曾说:纳税不会让格力难生存,纳税越多活得越好。


可能有朋友会对董女士的“宣言”不置可否,觉得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不能否认,在“税”不可避免这个前提下,一味只想少交税,可能真不利于公司发展。


比如,有些公司为了规避税务风险,经营几年就把公司注销掉。看似税务风险小了,但经营风险却是大增。


对待税,可能需要换一个角度,把“税”当做一项资产对待,考虑如何能更充分地利用它,让它流动起来变成收益。


就说老板买车这件事,是应该以公司名义买呢?还是以老板个人名义?


用“税务思维”考虑,自然是怎么算都是公司买核算:


用公司的钱,不用分红给老板,没有个税;

公司的车,进项的车,一百万有十几万的进项,立马就打了个8折;

过路费、维修保养费、加油费、折旧可以进费用,减少当年利润,企业所得税也少了;


是不是特别划算?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不要被供应商当做抵押物拿走了,但这样的经营风险,概率是极低的。至于公车私用的问题,你是老板,还真有人能管得着?


类似的问题,还有怎样把账面上多余的进项合理地用掉,如何合理地拿到更多的进项,以及怎样合理地利用以前年度亏损,等等诸如此类的。


把“税”当做一项资产,税可能就不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同的角度,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就可能有全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篇是蓝敏老师《税务游戏的经营规则》中,关于税务思维内容的简单总结,对我触动比较大。


未来的税务大概会越来越规范和重要吧,不管是大小公司。

赞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