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的操控无论技术有多高明最终在财务报表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蛛丝马迹,个人结合实务经验总结为在财务报表上的反映有三类:
第一类:无形资产存量不实:
无形资产存量的不实可以带来虚高的收入和利润。实务中一样存在二种,一种是虚增、另一种是虚减。
虚增我们很好理解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来消化虚增的收入和利润。实务中最常见的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税收优惠以及政府补贴产生的大量的研发成果需要通过会计账本上的有无形资产和研发费用的来审计验证,会产生会计指标引起的研发资产与费用的系统性的形式完善的重分类,以达到研发成本比如专利、软件等的会计资本化。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科创板的推出。相信此问题应该会更加突出,如何认定科创企业相信财务报表的力量估计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虚减实际上一直存在的,主要是通过体外无形资产来折旧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还有通过大洗澡将可用无形资产一次出清来达到未来利润的虚增。再比如一些大集团从公司分拆业务来单独上市时,客户资源、品牌、技术等前期巨额无形资产短期内在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是虚减的,一般中国资本市场在IPO时比较关注企业关联关易的问题中就存在此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大量的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者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中非公允的价格来达到分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一般对于共用无形资产的收费,特别是品牌的费用基本是低价或者免费使用。
第二类:无形资产分类失真:
无形资产能自定义吗?从个人经验来看,我的回答是能。实务中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自定义无形资产。比如实务企业费用出于合规税务等原因无法列支,可能会将原来应该记入费用中的支出变为无形资产或者未能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中。还有企业比较常见的通过外购软件等源于工资薪金费用个税税负等原因的将工资薪金费用变化为无形资产。还有可能出现自研软件外购化等。当然还存在中国高新企业特有的税收利益引起的会计指标刚性产生的无形资产与研发费用的失真问题,为满足高新企业的标准达成投入和产出的财务指标,就存在无形资产与费用分类的失真问题。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背后都是各利益相关的方的博弈,特别是企业内部利益方的博弈历史产生的。
第三类:无形资产流量不实:
无形资产的流量不实,实际上是比如普遍存在的,实务中能将现金流量表中对应的会计科目中的无形资产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对平的估计不多。当然,还有大量企业在没有理清无形资产或者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的的企业存在。特别是高新技术认证引发的高新技术研发账、企业会计账和税务账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总之,无形资产的财务报表操控背后可以是企业业绩压力或者操控利益大于成本的收益的存在产生的。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进行分析的查实。
作者:胡俊,从事会计工作23年,其中3年在互联网企业、8年在外企担任财务经理。喜欢专研企业结账工作设计优化工作以及现金流管理工作。 公众号:会计老兵
推荐阅读